2023.05.15
浏览量:
——
编者按:
当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一段全新的学习旅程,课堂既是他们“勾连”学科专业发展历程与职业技能的“链接”,也是他们“窥见”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真实面貌的“通道”。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有言:“小立课程,大做功夫”,这里的“课程”虽含有功课及进程之义,但其主张学科内部整合与课程整合,强调学习活动与实践的理念,却与我们当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不谋而合。
那么,对于以“专业型、技能型”为特征的传媒类专业而言,一门优秀的课程应该是什么面貌?你将在多彩的学习生活中遇见怎样的课程?这次,我们集合了文化传媒学院4个本科专业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全面立体的展示。这些课程中,既有打破传统课堂以“项目式教学”为特色的《综合实践创作》,也有《摄影与摄像基础》《流媒体视音频制作》《视觉设计与传播》等体现艺科融合、产教融合的课程;还有特别符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跨专业特征的《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和注重课程逻辑、体现专业知识体系的新闻学专业课程集群。
我们试图用这些课程展示,还原文化传媒学院的“教学现场”,带你发现和认识有趣有料的传媒课堂——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照片可能比活动的影像更可记忆,它们是一种切得整整齐齐的时间,而不是一种流动。”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摄影与摄像基础》课程
摄影摄像作为影视制作全流程过程中的重要工种,是连接导演、剪辑、灯光、声音、美术等众多创作角色,也是承担影视制作全流程中的重要环节。
《摄影与摄像基础》课程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分为图片摄影与视频摄像两个部分。课程开设于第2学期,是前期基础理论课程、策划创意类课程与后期剪辑类课程、动画特效制作类课程、全流程影像创作类课程的连接与核心纽带。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创作素养,让学生适应时代发展与行业发展,课程采用产教融合的设计理念,引进行业资源,搭建在线学习资源,培养学生的摄影创作意识与思维逻辑方式,提升学生的影像创作质量与思想深度。通过实践教学、国际教学等形式,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培养学生掌握创作者的思维方式,贴合行业标准及要求,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力。
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设双语班以来,《摄影与摄像基础》成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首轮双语课程,课程团队将海外高校课程摄影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融入本课程,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海外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体系,为未来出国升学做铺垫。
课程特色:(1)影像构建能力;(2)影像叙事逻辑能力;(3)审美能力。本课程依托摄影工作坊、引进行业真实项目,通过进阶式教学的方式,使学生掌握影像逻辑构建与叙事技能,鼓励并带领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参与行业真实项目的创作。
课程关系图组
课程培养能力
在这门课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摄影与摄像基础》课程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核心课程,以项目制教学为基础,阶段式融入学科竞赛、行业项目,锻炼并培养学生的影像构建能力、影像叙事逻辑能力、审美能力,鼓励学生在作品创作时对作品主题进行深度探析,融入自己的思想观点,完成影像故事、思想观点的视觉化呈现。
校内
校外
为达成课程目标,课程团队采用产教融合的教学设计理念,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堂,将竞赛与进阶实践融入实践周,同时提供大量练习实践,让同学们锻炼影像的创作与表达能力,竭力实现理论知识、实践创作、创作素养三个教学目标。
(1)校企项目的真实体验
课程建设以来,秉持与企业高度联动、保持粘度的建课原则,教师团队深入行业,学习行业先进理念和技术,在教学中与行业持续交互。先后引入头部企业的TOP专家、TOP课程和TOP项目,通过与课程内容同步的行业认知体验、行业专家讲座、创作分享与沙龙等学习活动,在行业前瞻学习、课程应用、项目触达等方面,为学生打造全新创作视野,感受行业前端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打通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的“最后一公里”。
合作企业-
西安天翼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大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校企项目真实体验
(2)专业先进的创作环境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2023年启用全新的一流实验中心,其中包括多功能摄影棚,为《摄影与摄像基础》课程提供强力的硬件保障。
多功能摄影棚配备了全套拍摄、录音、灯光设备,包含索尼相机、爱图仕影视级灯光、罗德麦克风等,完全符合同学们实践学习的需要,多功能摄影棚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实践场所,在让学生熟悉影视前期制作流程、掌握影视制作设备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作用。多功能摄影棚配备不同种类拍摄设备,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加完整、便利的制作环境,在促进制作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3)开放包容的创作平台
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特色教学体系——实践学”开设以来,截至2023年5月,依托《摄影与摄像基础》课程,共开出4轮摄影工作坊,1轮无人机拍摄工作坊,共150余名学生参与。同学们在实践周中创造出了许多优秀作品,加强了自己对静态影像的理解,为后期动态影像的拍摄创作打下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
(4)随处可达的行业体验
课程团队先后与索尼、佳能两大品牌在校开展行业认知活动,不仅将行业内的先进设备带入课堂,让同学们近距离地接触体验,感受行业大咖的创作经历与故事。通过开展行业认知活动,让同学们树立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拼搏。
▲佳能大篷车活动
▲索尼黑科技活动
因为热爱,也因为一直的坚持不懈,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挖掘身边的美,记录转瞬即逝的光影,去品味大千世界的五彩缤纷。
课程多元化的内容设计,鼓励学生创作多元化的作品:有不断行走在路上,用自己的镜头记录并讲述故事的作品,也有透过光影、色彩呈现的作品;有黑白作品的静谧,也有色彩斑斓的炽热,同时还有真实记录反映家乡烟火气息的纪实作品。
广编1903班 葛彬菡《折叠层》
广编2003班 刘佳乐《交织》
广编2001 孟泉霖《垣》
广编2001 徐贝贝《不确定性》
▲以上作品入围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正是因为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视角与创作方式,深化了影像的故事性,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主题创作时聚焦人文关怀与思想的传播,才有机会入围2022第22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2022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大展。也正是这些高水平赛事对学生作品的肯定,更加激励了我们课程和学生们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实践周中影像作品的高质量输出。
在无边创作的时代,“人”作为被关注的个体,无数次被提及也无数次被忽略,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被定格。集合传统人像创作、时尚元素融合,以人物为主要拍摄对象,结合服装、道具、场景等元素进行拍摄创造,表现“人”作为主体的内核。在实践周的创作中,有通宵达旦,不断尝试,突破自我的创作作品。
▲以上作品入围
2022年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大展
我们也看到学生尝试通过人像摄影与创意表达的无痕融合,实现行业标准下的商业人像再创作。用人物形象、表现内容、场景、服装、道具等商业人像拍摄元素,呈现商业人像的创意标准。
我们看到并解决了学生普遍存在的商业人像创作困窘,也同样感知到,不同水准的创作者所面临的问题和渴望达成的目标其实千差万别,支援方案的设计也需要进一步个性化。
实践周部分优秀作品
广编2003班 安鑫玺
广编2102班 黄桂香
广编2102班 张婉婷
广编2002班 孟婧怡
从同学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看到了年轻人勇于大胆挑战尝试的决心,也看到了在流光溢彩的外壳下一丝丝的理想主义。这些创意源于师生课外不断的讨论、辩证、研究,共同去挖掘、创造,一起努力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世界,传播美好。我们鼓励大家勇于突破边界、突破传统创作的束缚,大胆的尝试,同时我们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喜好,在同学们擅长喜爱的领域里帮助大家发光发热。
摄影是一项技能,更是认识世界、探索未知、审视生活的取景器。《摄影与摄像基础》课程始终竭力以“课程”作为切入点,打通理论与实践、教学与项目、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授课教室与创作空间等所有边界,为同学们营造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的创作补给。
撰文/ 陈亦方
图片/ 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