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浏览量:
文传的课 | 超越概论:一门打造未来出版“首席架构师”的硬核课程
在媒介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出版始终是文明传承与知识扩散的基石。而在数字时代,它正经历着由“载体”到“场景”、由“产品”到“生态”的范式革命。在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数字出版专业,一门名为《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的专业核心课正主动回应这一深刻变革。它打破了传统概论课的窠臼,秉承“少教多学”的理念,以创新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引导他们系统构建理解现代出版的“认知图谱”。这门课如何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认知建构的飞跃?其答案,深植于其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之中。
PART.1
时空穿梭
在“媒介考古学”的视野下
重访出版史
本课程的出版史模块,巧妙地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媒介考古学”的视角融为一体。线上,学生们通过学习万安伦老师的《中外出版史》奠定坚实的编年史框架;线下,课堂则转变为探索“媒介如何塑造文明”的思想场域。
从商务印书馆的个案中,学生们分析一个出版机构作为“知识生产场域”(布迪厄)如何与政治、经济与文化资本互动。这是从一个具体的企业切入,探讨出版的商业逻辑、文化使命与时代变迁,是“微观史”,体现“点”的深度。
在印刷术的专题讲座中,学生们沿着伊尼斯的“传播的偏向”理论,思考技术如何影响社会的时空组织与权力结构。这是从技术变革的轴线,理解出版如何驱动文化传播与文明演进,是“技术史”和“观念史”,体现“线”的脉络。
而在“作家、出版与文化传播”的研讨中,学生们则窥见从民国到当代,文化生产与传播生态的变迁轨迹。这使得历史学习不再是记忆年代,而是理解出版作为社会实践的深层逻辑。这是展现作者、出版、传播、受众之间的复杂互动,构建完整的出版生态观,是“文化史”和“传播史”,体现“面”的生态。

学生在线下课堂进行“作家、出版与文化传播”课程研讨
PART.2
案例破壁
运用“IP价值链”理论
解构数字出版生态
课程的第二模块,以“IP价值链”为核心理论框架,教师讲授“退居幕后”,仅提供分析框架与核心案例,将探索与解构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系统解构从核心IP到庞大生态的商业与文化逻辑。
01/绘制“IP价值地图”
课堂从剖析《三体》《哈利·波特》等顶级IP入手,学生需运用价值链模型,清晰地绘制出一部作品如何从文学版权(内容源头),流向影视、动漫、游戏改编(内容放大),再延伸至主题乐园、衍生商品(体验与消费)的全景图谱。这一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现代数字出版的本质是IP价值的识别、开发和运营。
学生课下绘制的《三体》的IP衍生图谱
02/赋能“品牌价值构建”
价值链理论同样适用于非叙事性产品。在拆解“得到”(知识服务)和“理想国”(人文出版)品牌时,学生分析它们如何将抽象的知识与思想,通过产品设计、社区运营和品牌营销,转化为可持续的“信任价值” 和“身份价值”,从而在价值链的“品牌溢价”环节占据高地。

新型出版形态——知识服务典型案例
学生课堂上就知识服务产品的整合营销模式进行深入研讨
03/洞察“技术催生的价值节点”
新技术如何创造价值链新环节?在体验AR/VR阅读、元宇宙书店、音频视频解读等新型产品时,学生们需要判断:这项技术是优化了体验,还是创造了全新的消费场景?它处在价值链的哪个环节?这正是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的验证——新媒介本身就在创造新的价值。
04/筑牢“价值链的规则基石”
整个IP价值链的运转,建立在版权这一基石之上。课程引入真实的著作权侵权与版权交易案例,让学生进行模拟谈判与维权。在实战中,他们透彻理解了版权法律如何保障价值流转,而侵权又如何能摧毁整个价值生态。
《安妮法令》、达利的画和《大清著作权律》
PART.3
项目实战
在“情境学习”中实现知行合一
课程的第三模块直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通过引入本土企业的真实书稿编辑项目,课程创造了典型的 “情境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作为“实践共同体”中的准职业人,参与真实的出版工作流程。
“为书稿进行编辑、加工、校对”是出版行业最基础、最核心的业务之一。引入企业真实且有价值的书稿审校项目,让学习具有了真实的场景感、责任感和价值感。
西安优智出版传媒有限公司的图书样稿实例

学生们开展的编校实践活动
“三审三校”的制度要求、校对符号的规范使用、版权风险的排查,所有这些曾经停留在课本上的知识,都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被激活、内化和巩固。这正是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理念的生动体现,有效弥合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学生在实践中构建起属于自己的“默会知识”。
PART.4
目标贯通
塑造“T型人才”的四个维度
这门课程的顶层设计,体现了对数字出版行业所需 “T型人才”的精准培养。它构建了一个从知识、能力到素养、育人的四维模型,旨在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深度(“T”的竖笔),又拥有广阔行业视野与综合素养(“T”的横笔)的复合型人才。
知识之维:掌握从概念到产业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能力之维:培养批判性思维、产业洞察与基础实践能力。
素养之维:塑造面向未来的终身学习与自我更新意识。
育人之维:筑牢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恪守专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出版与数字出版概论》这门课,不仅是一扇窥见行业全貌的窗口,更是一座连接学术理论与行业实践的桥梁。它通过史观、生态、规则、实战的四重锻造,致力于培养那些能够理解过去、洞察当下、并敢于塑造未来的新一代出版人。在这条探索之路上,学生们正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认知版图,准备着为未来的出版图景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撰文/ 刘立红
图片/ 数字出版专业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