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浏览量:
9月23日,文化传媒学院2025级新生第一课正式启动。秉持着“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文化传媒学院的新生第一课带领着新生们走入实践课堂,让课堂成为项目,让学生参与实践,引导学生们迈出从课堂到职场的第一步。
PART.1
双向对接
以“雇主”为镜,以“学生”为本
为回应行业与雇主的实际需求,同时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文化传媒学院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教育的中心逐渐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与实践导向为核心的新模式。
课堂不再被书本束缚,学习也不再止步于理论。当大一新生初次接触这一“新鲜”模式时,便真切感受到与行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既有贴近真实岗位的任务挑战,更能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宝贵的职场实践经验。真实项目的引入,也让学习场景从课堂延伸至实战现场,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夯实理论基础,更在项目里锤炼实操能力;从新生阶段便注重能力培养,不仅精进专业技能,更同步塑造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此次教学活动,正是一场课堂与职场的“双向对接”实践:一次沉浸式学习,一场全真化实战,让学生的成长轨迹与雇主的人才需求,真正实现了“双向奔赴”。
PART.2
筑基强身
光合作用,成为自己的“光”
踏入大学的第一周,2025级新生们便真切体验到项目制教学的独特魅力。无论是晚自习时浓厚的沉浸式学习氛围,还是实践周里高强度的集中训练,他们从大学伊始就奠定了“主动学习、团队协作、创意表达”的学习基调。
从制度规范的系统学习到影像创作的实操实践,从节气文化的深度探索到跨文化叙事的创意表达,再到工业化制作全流程的沉浸式体验——新生们在实践周中步步为营,扎实完成“筑基强身”的成长蜕变,不仅在知识层面实现深度充实,更在真实项目的驱动下,锤炼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创意生成潜能、培育职业化核心素养。这种以项目制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让新生们从大学起点便深刻体会:学习与职业并非割裂的两端,而是相互成就、共生共长的有机整体。
新生们在导生的引导下开启朋辈学习,不仅系统熟悉了学籍管理制度,还动手尝试了AIGC无对白分镜头制作,初步叩响了影像创作的大门。随后,围绕着“二十四节气”的课程任务,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热烈的头脑风暴——从文化意象的深度挖掘到镜头语言的细致构思,创意想法在碰撞中逐渐具象,最终转化为可落地的拍摄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们在一次次讨论、策划与落地执行中真切体会到团队协作的力量,也在影像表达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跨文化传播工坊与电影实践课堂也同步启动,前者引导学生在选题策划、脚本创作与资料调研中,初步构建起国际化视野;后者则通过对韩国短片制作流程和影像语言的深度拆解,引导学生在分析与互动中锤炼审美感知力与专业思辨能力。这一系列项目化训练,让新生们深刻体会到“入门即专业”的意义——从大学起点便踏上了实践驱动的成长征程。
PART.3
抓住机遇
项目驱动,让成长看得见看得清
实践教学周对大一新生而言,是踏入文化传媒学院的“第一场实战演练”。新生们在项目中学会分工协作,完整体验了从创意构思到落地执行的全流程——作品的产出绝非纸上谈兵,而是需要深入实际的调研、周密的策划与扎实的执行。这些经历,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从“等着学”转向“主动做”,从“知识堆叠”转向“能力转换”。在未来的学习进阶中,他们将在不断升级的项目里逐步深入专业领域的“深水区”:大二课程中可能接触企业真实案例,大三、大四则会走进行业一线,将课堂所学直接应用于真实职场环境。这样的培养路径,不仅帮助学生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更让他们在就业时能够“拿得出硬核作品、说得出专业方法、解决得了实际问题”,真正具备与雇主需求精准对接的核心竞争力。
对教师而言,项目制教学的意义,远不止于教学方法的创新,更是育人理念的深层转变:让学生真正站在学习的“舞台中央”,用实力证明自己,在实践中获得成长。通过这种方式,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传授空间,而成为连接学生未来职业道路的起点与成长助推器。可以说,项目制教学让学生从大学起步就接轨职场,在实践中真切感受成长的踏实与力量,从而拥有足够的底气与信心走向未来。
从课堂到项目,从学习到实践,学生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项目制教学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专业技能,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合作、如何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未来,分院将继续秉持“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让更多学生在项目中淬炼成长,在实践中收获自信,用实力迎接社会的挑战与机遇。
撰文/ 吴旭扬
排版/ 吴静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