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浏览量:
当课堂的边界消融于终南山麓的麦浪,当理论的笔触浸润进蔡家坡的泥土芬芳,“巷野行走”的师生们,深入鄠邑区蔡家坡艺术村落,开启了一场连接城乡、融汇课堂与田野的深度行走,以脚步丈量艺术乡建的蓬勃生机,一场面对面的真诚对话,成为行走中最鲜活、最动人的课堂。
01推土机变画笔,艺术点亮烟火日常
走进蔡家坡,艺术的气息已悄然融入村庄的肌理。巨幅墙绘讲述着乡土故事,麦田剧场静待着诗意上演,现代雕塑与老屋相映成趣。然而,师生们深知,艺术乡建的灵魂,不仅在于外在的“颜值”提升,更在于它如何真正“活”在村民的生活里。带着这份探寻,他们主动走向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街边小店。
本次行走远非浮光掠影的参观,而是真正踏入“田野”:
镜头聚焦真实:
手持相机,记录下剧场轮廓、艺术装置与黄土地碰撞的独特光影,用影像语言解读乡村美学新表达。
聆听泥土心声:
与驻村艺术家、普通村民畅谈;言语传递间,捕捉艺术如何改变生活轨迹、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鲜活故事,锤炼深度访谈与倾听的能力。
02农户家的田野课:倾听泥土深处的心声
“巷野行走”的核心,是真实的人与人连接,是学生真正融入了村落的日常场景:
“奶奶,您觉得村里变了啥?”院门口与纳凉的老人促膝长谈,问题朴实真诚:“艺术节给您生活带来哪些变化?”“您喜欢这些新‘风景’吗?”从最初略带羞涩的寒暄,到村民打开话匣子后的热烈交流,同学们记录下的不仅是答案,更是那份对家园变化的深切感受与质朴期待。
03行走即成长:在烟火对话中涵养传媒力量
这些深入的交谈话语,成为同学们实践创作最宝贵的素材。
镜头里:
不再仅是静美的风景和装置,更增添了村民讲述时生动的表情,师生与村民畅谈的温馨画面,开始承载更深层的“人”的故事。
笔记中:
访谈记录密密麻麻,不仅有关键信息,更有即时的感悟与观察:“村民对‘变化’的适应与自豪”“艺术介入带来的代际观念碰撞”。
思考里:
“如何让艺术真正属于村民,而不仅是游客的风景?”、“乡村商业如何在艺术引流后实现可持续?”、“传媒如何成为连接城乡、传递真实诉求的桥梁?” ——这些源自真实对话的议题,在同学们心中激荡起更深层次的思考。
巷野行走计划,超越了传统教室的围墙,将广袤乡村变为最鲜活的思想策源地。在蔡家坡,同学们不仅理解了艺术介入乡村的复杂性与创造力,更深切体会到作为未来传媒人所需肩负的社会责任——如何用专业能力去发现、讲述并赋能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中国故事。这种扎根大地、连接时代的洞察力与共情力,正是书本难以赋予的核心素养。我们期待这些源于烟火对话的洞察,最终化作有力量、有温度、有深度的传媒表达。
下一站巷野,我们步履不停,心向何方?
撰文 | 王雪辰 李瑞雪
图片 | 巷野行走计划学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