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7
浏览量:
面对网络诈骗手段迭代升级、公众反诈意识亟待提升的现实挑战,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信息采集与写作》课程主动破局,突破传统课堂边界,于5月28日联合网易陕西,将课堂“搬进”西安市雁塔区反诈沉浸式体验馆,发起以“沉浸式反诈:构筑网络安全防线”为主题的“网易新闻【青媒计划】×沉浸式反诈系列报道计划”项目。在这场校、警、媒三方联动的创新实践中,学生们在为期一个月的深度参与中,运用新媒体技能直击诈骗套路、创作反诈宣传内容,化身为反诈教育的“新锐力量”,完成了一场生动的“教学相长”之旅。
PART 1
校警媒三方联动
反诈体验馆里的特殊“教学相长”
该项目聚焦反诈教育,从高校青年的视角出发,旨在通过策划、创作立体化的反诈宣传内容,提升公众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课程团队师生在反诈馆内参观
本次沉浸式实践,正是对《信息采集与写作》核心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敏感度、鉴别力与有效传播能力——的深度贯彻与检验。在反诈体验馆这一独特“练兵场”,学生们告别被动接收,化身反诈“新锐力量”。他们直面社会痛点,主动运用课程所锤炼的新媒体技能——包括信息敏锐采集、精准甄别与创意表达——深入剖析诈骗话术、梳理反诈逻辑,最终创作出形式多样、感染力强、传播力广的反诈新媒体作品,为筑牢网络安全防线注入青年动能。
PART 2
诈骗手法全解密
在沉浸式体验馆中的反诈实战演练
杨警官为课程团队师生讲解
抵达雁塔区反诈沉浸式体验馆后,师生团队在反诈中心民警杨颖警官的全程导览与深度讲解下,开启了一场揭秘诈骗、提升防范的沉浸之旅。
第一站:警示教育与防护技能区——敲响警钟,筑牢防线
雁塔区反诈沉浸式体验馆
步入此区,触目惊心的受害人访谈视频与庞大的财产损失数据墙,瞬间为师生们敲响了反诈警钟。杨警官重点聚焦“如何防”与“怎么办”,为大家清晰讲解了关键防护技能:如何设置高强度安全密码、精准识别伪装巧妙的钓鱼链接、有效验证对方身份真伪、严密保护个人敏感信息,以及遭遇诈骗后至关重要的“黄金时间”止损与报警流程。
学生在反诈馆内学习反诈知识
学生们不仅专注聆听,更通过互动终端进行了视频点播与知识答题,在动手实践中巩固了所学内容。
第二站:骗术揭秘与知识科普区——拆解套路,洞察玄机
此区域采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清晰拆解各类诈骗手法背后的运作逻辑、技术工具和心理操控技巧。杨警官结合大量真实案例数据,生动讲解了骗子如何精准利用个人信息、社会热点和人性的弱点实施诈骗。
通过系统性的拆解,学生们深刻理解了诈骗背后的运作逻辑、技术工具和心理战术,掌握了识别和抵御骗术的核心知识体系。
第三站:诈骗情境体验区——亲历“骗局”,实战练兵
这里1:1还原了刷单诈骗、冒充公检法、网络交友“杀猪盘”、虚假投资理财等多种典型电诈场景。通过角色扮演、情景互动、创意问答等技术手段,学生们亲身“经历”了诈骗分子的层层设套过程,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亲身”走进骗局,一步步“经历”诈骗分子精心设计的层层圈套,切身感受高压话术带来的心理压迫感和时间紧迫感。
杨警官为课程团队师生讲解
这种“设身处地”的体验,也让他们瞬间理解了受害者在特定情境下的心态变化,也彻底看清了诈骗陷阱环环相扣的精密设计,将前两站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深刻的“肌肉记忆”。
学生体验反诈劝说流程
PART 3
从沉浸体验到多元创作
以新媒体之力筑牢反诈防线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师生们不仅在沉浸式学习中筑牢了反诈意识堤坝,更通过新媒体技术的深度应用,为信息采集与写作课程开辟了“实践育人”的全新路径。
课程团队与杨颖警官合影
基于实践成果,在网易陕西的专业支持下,曹晶晶、惠静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将所见所学转化为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反诈作品:
系列海报:运用精炼的视觉语言,直击常见诈骗手段核心,实现“一眼识破”。
海报标题:社会新人——拒绝初来“诈”到
海报作者:统本网新2303班杨嘉锐
人物访谈视频:真实呈现专家洞见与受害者心路,以情感共鸣传递防骗的沉甸甸分量。
高校学子亲历"杀猪盘"!反诈馆360°沉浸体验实录
作者:统本网新2302班黄耀迪 统本网新2302班贺守浩
从刑侦到预防:雁塔分局反诈中心民警谈西北首家体验馆如何“用诈骗打败诈骗”
作者:统本网新2302班李一骥 统本网新2302班刘姿
互动式H5:创新采用游戏化设计,让公众在趣味互动中轻松掌握防骗技能。
学生作品从多维度展现了反诈教育的实效,为公众提供了兼具警示性与实用性的防范指南。正如课程负责人曹晶晶老师强调:“我们旨在引导青年学子从网络安全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跃升为反诈理念的主动传播者和实践者,这正是‘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
撰文/ 《信息采集与写作》课程团队
图片/ 《信息采集与写作》课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