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13
浏览量:
6月11日下午,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在南A教学楼一楼大厅成功举办“2025数字出版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暨人才对接会”。本次活动以“数聚未来・产学共融”为核心,汇聚行业专家、企业代表与师生,共探数字出版与人工智能、非遗传播等领域的创新路径。西安优智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天雨流芳(西安)数字传媒有限公司、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陕西文化传播协会少儿新阅读中心等15家企业现场发布实习岗位,为学生搭建实践桥梁。
以下为本次参与企业嘉宾:
程敬华/ 西安优智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侯茜/ 陕西融创数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数字内容部主任
陈梦娇/ 陕西融创数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文创事业部主任
任珊/ 天雨流芳(西安)数字传媒有限公司UI设计师
王涛/ 陕西文殊智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讲师
王振和/ 陕西文化传播协会少儿新阅读中心主任
刘征军/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兼副秘书长、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党支部书记兼理事长
马绪斌/ 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马明仁膏药制作技艺第六代传承人、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
解静/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秘书长
李红兵/ 陕西省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陕西省铜川市耀州窑陶瓷研究所副所长、西安市东土天工陶艺工作室创始人
段炜刚/ 国家二级漆艺师、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会员、陕西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
马萌/ 西安市未央区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外宣部主任,西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雷玉萍/ 木版年画与丝锦画传承人、陕西省中级工艺美术师、陕西省工艺美术学会理事、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
裴正明/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培训中心主任、西安市葫芦烙画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西安市工艺美术大师
谭晶伟/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理事、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会员、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非遗大师工作室牵头人
谢安/ 手工制香代表性传承人、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嘉宾致辞
产教融合的实践与愿景
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致欢迎辞
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在欢迎辞中围绕“半躺平”的创新理念,强调突破传统教育场景的重要性。她提出要打造轻松、自在的学习环境,激发创意,传递文化传媒学院“创意文科、跨学科融合”的办学理念。校企合作应追求“价值共赢”,在放松状态下激发文化传承的创意活力,尤其在陕西非遗保护与数字出版领域,通过深度合作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推动非遗走进数字时代。
文化传媒学院数字出版专业主理人丁丽老师
介绍数字出版专业人才培养成果
文化传媒学院数字出版专业主理人丁丽老师从专业建设的区域领先地位(西北地区首家且规模最大)与行业发展的政策产业双驱动背景出发,全面介绍了数字出版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成果。
西安欧亚学院数字出版专业作为西北地区首家且规模最大的数字出版专业,2024年荣登校友会中国大学数字出版专业(应用型)排名榜首,获评5星(A++)评级。从行业发展趋势看,数字出版产业近20年来一路高歌猛进,2023年产值再创新高。产业生态逐步走向成熟完善。在教学成果方面,学生们的作品均基于课程创作,众多作品在各类赛事中屡获殊荣。同学们还积极投身实践,在实战项目里磨砺成长,正是因为这些扎实积累,2025年专业就业率轻松突破90%大关,展现出强大的行业竞争力。
主题分享
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
产学融合的痛点与突破
——西安优智出版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程敬华
程敬华总经理在讲话中深入剖析了产学融合的痛点与突破之道。他直击校企合作的三大难题:“学校不了解企业需求、企业难以寻找适配人才、研究成果转化困难”。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产学研融合对学校、学生和企业来说是一场“三赢”的合作,关键就在于如何实现深度融合与精准操作,使学生的作品能够直接对接市场需求,真正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
人工智能+数字出版的融合创新
——天雨流芳(西安)数字传媒有限公司UI设计师 任珊
任珊设计师在演讲中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创新。她介绍了当前应用场景,如AI内容创作、智能审校和个性化推荐,并举例说明这些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她展望了未来的互动式出版和AI+非遗传播趋势,如“游戏化小说”和虚拟人讲解非遗技艺。她也指出了当前需要突破的挑战,包括提升算法准确性和明确版权归属问题。
数字技术赋能非遗传播的实践与构想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党支部书记兼理事长 刘征军
刘征军理事长分享了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播中的应用,包括3D建模、VR技术等。同时,非遗传播还可借助直播与社交媒体拓展线上传播渠道,或与游戏公司跨界融合。西安市非遗保护协会在不断探索非遗传播新路径,今年将联合西安欧亚学院打造“花young非遗”品牌,通过数字出版、展览、动态文创等形式,将非遗技艺转化为数字化内容,让学生参与非遗IP开发实践,实现公益与商业双线并行,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与商业化发展。
少儿阅读推广的实践探索与数字融合期待
——陕西文化传播协会少儿新阅读中心主任 王振和
王振和主任分享了他从个人起步推动少儿阅读推广的历程。目前该项目已覆盖多校,惠及3万余名儿童。项目以“共读”为核心,借助数字化平台实现无接触配送。他表达了与西安欧亚学院合作开发数字阅读产品的期望,希望推动“有生命的图书角”建设,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支持少儿阅读事业。
校外导师受聘仪式
在推动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中,校外导师受聘仪式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为15位行业专家颁发聘书,形成“学术+产业”双导师团队,全面覆盖数字内容开发、文创设计等全链条。这一举措为后续的产学研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实习岗位发布
15家企业释放海量机会
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陕西融创数字传媒等15家企业及非遗项目团队,现场发布了涵盖新媒体运营、文案编辑、设计视频、非遗文化等7大类型共79个实习岗位,其中陕西融创、西安优智等企业提供实习留用机会,部分岗位还涉及AI技术应用与红色文创设计,为学生搭建起覆盖数字出版全链条的实践平台。
岗位分类(79个总岗):
新媒体运营类(20岗):非遗账号运营、红色文化新媒体等
文案编辑类(12岗):红色内容创作、活动文案策划等。包括西安优智出版(设计排版、实习编辑)、天雨流芳(文案编辑)、陕西融创数字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实习编辑)
设计视频类(15岗):AI动画制作、短视频剪辑等
非遗文化类(12岗):古陶复制辅助、木版年画制作等
亮点:部分企业提供住宿,陕西融创、西安优智等明确优秀实习生可直接留用
未来展望
从校园到产业的无缝衔接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数字出版领域“产学研用” 生态构建注入强劲动力,标志着其进一步完善与深化。展望未来,分院将依托“数字出版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联盟”这一平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一方面,密切追踪行业前沿动态,依据企业真实需求,推动课程体系迭代升级,让知识传授与产业实践同频共振;另一方面,积极为学生搭建参与真实项目的通道,在实际业务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兼具技术素养、文化视野与创新能力的“新型出版人”,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撰文/ 数字出版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