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30
浏览量:
在全球文化多元共生与科技快速演进的当下,传统文化的传承成为推动创新的重要路径。中华文化根植于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其独特的审美体系与价值观不仅构成民族精神的核心,也为当代设计提供了深厚滋养。文化传媒学院数字出版专业《视觉设计与传播》课程通过项目制教学,探讨现代设计与传统艺术的融合方式,在构建学生用户思维和产品思维的基础上,设定更具人文关怀和服务意识的目标,探讨设计背后的文化、思想、精神和象征。
01/课程介绍
视觉设计作为数字化产品制作全流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数字技术的视觉化展现,以及对数字创意的可视化表达。面向数字出版专业的艺术设计类课程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时注重与新技术、新媒体的紧密结合。
- 课程定位
数字出版专业核心课程
课程群组关系
- 课程内容
数字出版发展下行业岗位需求对学生设计知识和能力结构决定了《视觉设计与传播》由六个模块组成:平面基础元素、图形创意设计、版式编排设计、数字产品开发、用户界面设计、创新交互体验。学生在大三上学期学习视觉设计知识与手段,系统性讲授点线面构成、色彩、文字、图形等设计基础知识,完成对包装、海报、画册、VI系统等形式的平面设计实践项目;学生在大三下学期对不同形式的数字交互产品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尝试设计交互电子读物、小程序、APP等多种形式数字产品的用户界面。
02/课程团队
课程负责人
刘申
研究生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后于企业担任UI设计部主任,带领团队完成多个UI设计项目,拥有丰富的平面设计和数字产品设计经验,持有高级UI设计师证书和三维动画设计师证书。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设计与传播,长期专注于视觉设计类课程的开发与授课。
黄静
讲师,研究生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擅长动画设计与数字交互技术,拥有用户体验设计师、三维动画设计师和VR设计师行业资格认证证书。
常安琪
讲师,研究生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擅长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曾担任企业设计总监,多次主持设计实践项目,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03/陕西非遗艺术传承与推广
本学期《视觉设计与传播》课程深度融合非遗活化理念,邀请皮影戏国家一级演员李巧玲和花鸟字非遗传承人关明红两位大师走进课堂,带领学生在光影流转与笔墨横姿间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构建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交融的创新教学场域。
- 皮影:光影千年 戏说古今
李巧玲老师手持一张泛黄的皮影,向学生们娓娓道来陕西皮影的制作工艺和千年传承。随着李巧玲老师指尖的灵动翻转,白鹤时而抬腿眺望远方,时而一头扎进水里捕鱼,倏然展翅飞翔,翎羽纤毫毕现;她手腕轻颤,又见孩童嬉戏玩乐,或翻跟头或踢毽子,憨态可掬的身影引得满堂欢笑。"每一张皮影都是一本立体的历史书,"她轻抚着珍藏多年的影偶,提及几十载从艺生涯,言语中净是对皮影艺术的热爱和对学生们的期待,"这些牛皮上的纹饰与色彩,记录着祖辈的智慧与匠心。
李巧玲老师讲述陕西皮影的历史
演示陕西皮影雕刻技法“推皮走刀法”
李巧玲老师现场表演皮影戏
在实践环节,学生们用老师提前发放的兔子分解图模拟皮影制作流程,亲自体验皮影影偶如何拼接关节和安装手签。李巧玲老师穿梭在课桌间,手把手指导如何用三根竹签赋予影偶生命,关节要像春风中的柳枝,柔而不软。当学生制作第一只小兔的膝关节终于灵活屈伸跳跃时,教室里响起此起彼伏的惊叹声。
实践制作环节
最后,李巧玲老师支起简易的皮影幕布,一束暖光亮起,数字出版专业的师生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操纵的皮影旦角竟也走出袅娜姿态,一步三摇,罗裙生波,古老的皮影艺术正悄然在年轻一代手中焕发新生。
数字出版专业师生体验皮影戏表演
- 花鸟字:字中藏画,飞帛板书
在花鸟字的课堂上,非遗传承人关明花老师向学生们介绍了花鸟字的艺术特征和绘制技巧。她拿起特制的扁锋笔,在宣纸上将汉字化作灵动的花鸟画卷,笔锋流转间既有书法的筋骨,又具花鸟的灵动。
关明花老师讲授花鸟字艺术特征
演示绘制技巧
学生纷纷迫不及待的跟着老师学习描绘起来,“笔要提得起筋骨,墨要含得住生机。”关老师引导他们感受笔锋与宣纸的缠绵,体验着花鸟字艺术的魅力。教室里丹青飘香,有人以金蛇狂舞之势写就“福”字,蛇身盘绕成吉祥结;有人将“寿”字化作秋菊傲霜,金黄花蕊间还停着两只翩翩飞舞的蝴蝶。
关明花老师指导学生体验作画
学生体验花鸟字创作
关明花老师看着学生们从简单临摹到逐渐加入创意变得天马行空起来,与课程授课团队老师探讨起花鸟字的数字化设计可能性,希望通过动态海报、数字插画、图标标志等多元现代设计形式,为传统非遗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最后关老师有感而发,送赠数字出版学生寄语,真心祝愿大家“成长快乐”。
传统文化数字化设计与传播
《视觉设计与传播》在考查学生对设计理论的应用和对设计方法的实践基础上,同样关注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和平台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课程大作业要求学生在的选题环节力求做到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陕西当地艺术与旅游资源,加强数字交互作品的传播价值和实践意义。学生需要结合课程所学内容和前期调研,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策划和设计制作一款小程序,并完成与数字产品主题一致的系列衍生品设计,最终以课程成果展的形式展现学生学习效果与思想内涵。
传统文化数字化传播课程展现场
-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
从诗歌长安、羌绣针法,到戏曲戏剧、民俗财神;从博物馆线上导览系统、个性化旅游行程规划,到互动式非遗技艺体验、赛博上香祈愿……展现学生们对传统艺术的浓浓敬意、对当下传播困境的深切关注、对未来艺术形式的大胆定义。
学生作品选题统计
- 课程知识点全覆盖
作为96学时的学年课大作业,小程序设计不仅是制作出若干UI界面图,更是对移动数字产品选题与策划-调研与分析-设计与制作-推广与体验全方位的认知与实践,覆盖了本课程所有章节的重点内容,甚至需要调用学生在其他多门专业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技术。
- 优秀作品展示
作品名称:足迹长安
学生姓名:卜雨洁 熊明志 周凯妮(统本数版2102班)
指导教师:刘申 黄静
作品简介:
足迹长安专为热爱西安、来西安旅游并希望留下独特旅行记忆的用户打造。核心功能是让用户上传旅游的照片进行打卡盖章,在地图上点亮走过的地方,其中融入对西安名胜古迹、历史故事、风土人情、推荐美食等信息的介绍,使游客的西安之行充满乐趣与纪念意义,以期增强用户分享欲望、增加西安旅游热度。
作品名称:制扇至美
学生姓名:李慧 胡莹莹(统本数版2101班)
指导教师:刘申
作品简介:
制扇至美是一款以线上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漆扇制作流程为核心功能的小程序。它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模拟制作漆扇的各个步骤,让用户在线上就能体验到漆扇的制作过程,将漆扇的历史、制作工艺、配色技巧等知识巧妙融于其中,并提供线下体验漆扇制作的预约服务,增加用户参与感,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体验到传统漆扇的制作过程,同时促进漆扇文化的传播和保护。
作品名称:喵福送缘
学生姓名:陈昱蒙 何雨晴 缪一卓(统本数版2102班)
指导教师:刘申 常安琪
作品简介:
喵送福缘是一款将线上投喂流浪猫功能与宋代养猫指南相结合的小程序,目标群体主要为关注宠物饲养、健康、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年轻爱猫用户,通过对流浪猫的投喂建立情感连接,呼吁在以领养代替购买,同时科普中国传统养宠文化,推荐用户以宋代养猫仪式照料自己的喵星人伙伴,增加趣味性和仪式感。
作品名称:财神在线
学生姓名:龚馨怡 郑佳美 涂鑫豪(统本数版2101班)
指导教师:刘申
作品简介:
产品选题灵感来源于财神文化在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的现象,为广大热衷财神文化的用户提供匹配财神、在线叩拜财神、在线祈福许愿、还原送祝福等功能。期望抓住当下年轻人对“搞钱”“搞事业”的渴望,为用户提供情感的慰藉,同时满足彰显自我和网络社交的需求。
课程将持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与创作观,将专业知识和对美的认知应用于表现民族文化、民族思想、民族感情的主题创作过程中,同时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传统主题和传统元素以现代设计方式进行表达,并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传播。
表达公益主题,关注社会问题
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视觉设计表达与传播的优势,围绕自然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家乡建设、资源节约、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等公益主题进行海报设计实践创作,通过洞察社会问题和独立思考,创作表达个人观点、弘扬正能量的作品。
学生通过海报设计表达对失读症群体、儿童成长、女性穿衣自由、手机低头族、都市人群心理等问题的态度。
“视觉设计具有传播性和社会性,因此设计作品应当承载一定的文化价值和社会理念。我们希望更多人关注这些问题,这是我们设计这组海报的初衷。”学生在设计公益海报时说道。
专业技能融入中华美学,从传统文化中提炼设计元素,在数字技术实践中厚植文化自信,每一根线条都承载着文化基因,每一个界面都流淌着价值温度,这场青春的设计实验,正在重新书写“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法,让视觉设计成为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注脚。
撰文/ 数字出版专业
图片/ 《视觉设计与传播》课程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