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5
浏览量:
“这里古老的梧桐树年轮里藏着代码,玻璃幕墙反射着创投路演的数据流。”
2025年5月30日,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44名学生走进西安科创基金园,用专业视角“解剖”这座“城市更新博物馆”—这是《媒体传播策划》与《受众研究》课程联合知乎陕西发起的项目制教学项目,主题为“Z世代探园计划:解码未来城市DNA”。
西安科创基金园旨在打造西部金融改革创新高地,园区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子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目前入驻的企业包括开源证券、国中资本、中科创星、弘毅投资、中国银行等,园区致力于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与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PART1 课程实践:从课堂到科创基金园的“跨界”实战
在《媒体传播策划》与《受众研究》课程的项目制教学框架下,这场探园活动成为了一场真实的“跨界”实战。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手持相机、稳定器和录音设备,穿梭于园区改造后的工业遗址与现代科创空间之间,用镜头捕捉城市DNA的鲜活细节。
从智慧停车系统的流畅运作到共享实验室里科技企业的创新实验,从创投路演厅的数据可视化大屏到古老的梧桐树年轮,每一个帧画面都在讲述“科技+金融”如何重塑这座城市的DNA。
教师实时指导拍摄角度与叙事逻辑——“不要只拍建筑,要拍人和故事的互动”“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这样的专业概念,转化成‘城市能量’‘城市passion’的网感表达”。两小时的探园中,学生们不仅完成了素材采集,更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了传播的核心—如何让硬核的产融生态,变成Z世代愿意驻足、分享的“可感故事”。
PART2 项目制学习:从理论“落地”为传播产品
此次探园活动并非一次简单的课外实践,而是《媒体传播策划》与《受众研究》课程项目制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真实的行业需求驱动下,学生们需要将课堂所学的传播理论转化为可执行的传播方案,并最终产出具有实际传播价值的作品。
从前期策划开始,各小组同学就围绕知乎平台的传播特性,结合“Z世代探园计划—解码未来城市DNA”的主题,制定了详细的线上话题运营策略、受众研究策略和线下拍摄脚本。
探园过程中,学生们不仅需要敏锐捕捉园区的特色场景,还要思考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和叙事逻辑,将“科创金融”“城市更新”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年轻受众易于理解且乐于传播的内容。
活动结束后,素材的剪辑与二次创作同样考验着他们的专业能力——如何在50秒-60秒的短视频里展现出园区的科技感与历史脉络。最终,这些作品将直接发布于知乎平台,接受真实流量的检验,而优秀作品更将获得知乎陕西行业导师的颁奖,获得知乎陕西的实习机会。
PART3 教师视角:培养“带得走”的能力
“项目制教学的一个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站在行业一线理解传播的逻辑。”
“这次探园不是简单的作业表达,而是一次完整的职业能力训练。”
徐思老师在总结活动时强调,她作为新闻学课程组负责人,特别看重项目制教学对学生“可迁移能力”的培养。
在西安科创基金园项目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运用到了前期调研、新闻采访、视频拍摄等专业技能,更需要锻炼受众分析、市场洞察、团队协作和创意表达等综合素养。
李楠老师补充道:“当同学们尝试把‘科创金融’这样的专业话题转化为大众感兴趣的内容时,实际上是在训练未来职场中最宝贵的‘解码能力’—把复杂信息转化为有效传播。”
两位老师特别指出,这种与行业深度结合的项目制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传播规律,培养出超越课堂的实战思维。而即将在6月中旬举办的知乎陕西行业导师颁奖环节,更将为学生提供难得的行业反馈,这种来自市场与流量的直接检验,正是传媒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
PART4 学生说:我们成了城市DNA的“解码者”
“以前觉得城市更新就是拆旧建新,现在看是用科创与金融书写城市叙事的新篇章。”2022级新闻学专业的李同学在园区这样描述他的探园体验。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学生们最深的感触是角色转变—从课堂里的学习者变成了城市故事的解码者。他们用镜头捕捉老厂区梧桐树与数字投屏的时空对话,用镜头挖掘“一杯咖啡促成一项融资”的鲜活案例,用Z世代的视角重新诠释“科创+金融”的硬核概念。
“一想到我们的作业要接受平台和流量的考验,拍摄时每个镜头都不敢马虎。”这种将课堂知识与现实需求直接对接的真实项目,让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专业学习的价值所在。
“你眼中的‘未来城市DNA’是什么?”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撰文/ 徐思 李楠
图片/ 唐子文 毕俞殊 杜雨荷 魏江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