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7
浏览量:
2025年5月23日,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第六期传媒圆桌π以「青春无界·光影同行」为名,在长安国际影城开启了一场关于电影艺术、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跨界对话。本次活动由陕西省电影行业协会、西安盛典长安瑞象影院管理有限公司、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电影地缘文化研究基地、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联合主办,特邀国家一级作家兼编剧竹子、青年导演张奕辄等业界先锋,与16所院校代表共探光影艺术的未来图景。
开篇
以光影为媒,织就文化经纬
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在开幕致辞中,以“电影是流动的诗,教育是诗意的栖居”为引,阐述当下影视产业的机遇与挑战:“当AI重构创作边界,当流量改写传播逻辑,传媒与电影行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业界与学界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既要守护电影作为‘第七艺术’的纯粹性,更需以教育之炬点亮青年创作者的文化自觉。”
签约仪式
十六校携手影院,共筑美育新生态
赵甜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副系主任
陕西省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
西安盛典长安瑞象影院管理公司市场部部长万里
与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签约
随后,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西北政法大学、西安财经大学、西安体育学院、西安外事学院及交大附中航天高级中学等16所院校,与西安盛典长安瑞象影院管理有限公司进行美育基地签约仪式。此次活动聚焦教育资源共享、美育实践落地,旨在打造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样板工程”。这不仅是教育资源的共享联盟,更是一场关于“艺术浸润生命”的宣言——通过联合创作工坊、跨校影展、地缘文化研学等项目,打造“课堂-影院-城市”三维联动的美育生态圈,让青年学子在关中大地的人文脉络中触摸光影艺术的肌理。
圆桌论道
在解构与重构中探寻电影的未来坐标
从左至右依次:赵甜 竹子 张奕辄 曹小娟
破界·共生:数字浪潮下的光影涅槃
青年导演张奕辄表示“电影有一条路是其他无法替代的,就是我们还有电影院。电影的公共性及社交属性是短视频及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微短剧以“即时刺激”抢占年轻观众,倒逼电影创作者研究受众习惯,同时强调影院“公共性社交属性”不可替代,需通过情感共鸣吸引观众回归。
育才·拓路:产学研一体化的三重进阶
编剧竹子强调高校影视教育需“理论+实践”结合,教师应参与创作,避免“从书本到书本”的脱节。以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为例,通过举办大学生影像节、与北电合作培训教师等方式,提升学生创作能力,缩短与行业的距离。
寻根·共鸣:地缘文化的国际表达密码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认为“年轻人关注的不仅仅是表现形式和叙事结构,其实他们更关注文化因素,文化共鸣、文化归属,这在影视拍摄和影视创作里面是一个独特的体现。”青年创作者近年更关注“地域文化溯源”(如西北题材),需将本土文化特色与现代叙事结合,通过跨学科视角(文化+影视)增强国际传播的情感共鸣。
本次圆桌派活动中,嘉宾围绕创作、教育与产业展开探讨,并指出AI助力影视创作可视化,但内容生产仍是核心。当前的电影行业需要产学研结合培养适配人才,应当扶持青年创作,同时,微短剧冲击下电影需强化影院社交属性,并建议陕西影视发挥文化优势,以中小成本影片开拓国际市场。
光影终章
在银幕之外延续理想主义
影视行业的发展,本质上是一场“守正创新”的修行。嘉宾们在活动中探讨的AI技术应用、产学研深度融合、地域文化挖掘等议题,无一不是对“守正”与“创新”的生动诠释——守住内容为王的艺术内核,创新表达形式与产业模式;坚守文化根脉的厚重底蕴,开拓国际传播的崭新路径。这场交流不仅是经验的碰撞,更是对行业使命的再确认,未来文化传媒学院也将继续在这些方面发力,为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文/ 屈雯静 郭宇璐
图片/ 林依琳 赵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