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21
浏览量:
然而,国际化之路并非单向的“引进来”,更是积极的“走出去”。此次研学之旅,吸引了文化传媒学院各专业学生的踊跃参与。2024年12月24日至12月30日,在为期一周的马来西亚国际传媒研学中,同学们深入体验、用心感悟,将所见所思汇聚于视频作品之中。在国际传媒短视频赛事的舞台上,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表达,展现出别样的风采,让世界听见他们的声音。
城市研读
城市空间与青年漫步的结合,不仅体现了对城市栖息地的主动认知,也反映了城市环境对人物主体的客观建构。漫步在马来西亚的城市街头,学生在与城市的互动中完成认知和情感的调适,用脚步与城市进行一场深度对话,感受马来西亚独特的建筑美学与多元文化。
在独立广场,欧式草场、荷兰式建筑和哥特式天主教堂交相辉映。行走其中,学生们穿梭于各种风格的建筑之间,沉浸在马来西亚多元城市的魅力。
而在双子塔、艺术坊、茨厂文化街、粉红清真寺等地,学生们又感受到另一番风情:马来语、中文、英文等多种语言汇聚一处,街头巷尾,马来人热情洋溢的问候,华人温文尔雅的微笑,印度人神秘莫测的眼神,交织成一幅和谐共生的画卷。这里,古老与现代、东西方文化交融共存,时光的沉淀使得每一座建筑都有着独特的故事。
从中式唐人街到现代艺术坊,从清真寺的宣礼声到教堂的钟声,所有的声音和景象在马来西亚的天空下交织,奏响着多元文化的交响乐。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独特魅力,它早已渗透进马来人的日常生活,带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国际文化与传媒前沿观察
时逢中马建交五十周年,受马来亚大学的邀请,文化传媒学院的学生们参加了华夏文化促进会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UM)和马来西亚国际留学生发展促进会联合主办的2024中马国际文化教育艺术周活动。为期一周的学术活动中,学生们在行业专家的引领下,从学术与行业两个维度学习国际文化与传媒前沿的相关资讯与知识。
学生们进入马来西亚顶级学府——马来亚大学(UM),聆听马来西亚新闻传播学者对国际传媒的前沿分享与解读,尤其是AI应用方面的内容更是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在浓郁的学术氛围中,学生们使用英语交流,表达自己使用AI工具的感受与思考,这正是文化传媒学院教学成果的一种展现。
在本次交流中,我们也分享了文化传媒学院优秀的国际传媒教学理念、教学成果;并与马来亚大学的教授、学者就实践教学、项目制教学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华夏文化促进会文化教育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华促会文教委”)会长王统和马来西亚国家关怀合作社主席拿督沈永平带领师生们参访了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代表、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媒体集团——《星洲日报》。媒体融合、国际传播……课堂中的理论在此刻具象化。在与媒体总编辑的座谈中,学生们分享了自己的见闻与感受,通过现场交流启发学生们思考传媒行业未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沈永平拿督对学生们的发言、提问表达了肯定,期待未来能够在国际传媒、华人文化传播方面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探寻中马文化互动
马六甲是马来西亚第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也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古城。郑和七下西洋,五次驻节马六甲,马六甲文化是中马文化发展史的缩影,娘惹文化、华人文化、马来文化在此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是跨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
基于多元文化视角,我们将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筑特色”三方面探究马六甲海峡文化,思考文化融合、历史街区保护的更多可能。
马六甲海峡宛如一条蓝色的绸带,轻柔地环绕在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海风轻拂,波光粼粼,海鸥掠过水面,留下串串涟漪。这里,阳光洒满海面,海浪轻拍着岸边,奏响自然的乐章。
漫步马六甲古城,荷兰红屋静静伫立、圣保罗教堂的钟声悠扬、鸡场街的热闹喧嚣,融合了多元文化的韵味;精致的娘惹服饰、绚丽的娘惹饰品,还有融合了中马风味的娘惹美食,都蕴含着华人与马来人文化交融的结晶。学生们穿行于高大的热带植物中,站在山顶教堂前俯瞰海岛,第一次对海上丝绸之路有了真切感受。
学生们用镜头将这些关于人文、建筑、美食、声音等的美好瞬间一一记录,成为研学之旅中珍贵的影像记忆。学生们的作品以鲜活的内容和创新的视角,生动展现了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与迷人风情,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这不仅是一次研学,也是一次中国传媒教学成果的出海展示,从传统媒体到网络与新媒体平台,从华人个体到华人社团,学生们的风采也被定格在这些视频中,真正实现了“用脚步丈量世界”,全方位亲身感受传媒的魅力。未来,文化传媒学院也将继续深化国际化合作新方式、探索在地国际化的更多可能。
图片/ 马来西亚研学团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