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浏览量:
文化传媒学院一直坚持“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雇主企业的需求与期望,致力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且拥有文化内涵的应用型人才。为了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文化传媒学院应用传播研究中心精心推出文传智库品牌——传媒圆桌π,旨在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聚焦产业发展新态势,共同探讨教育与产业有效融合的新模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链接。圆桌是思想的聚集地,圆心是灵感的诞生场。每一期圆桌π,都将聚焦一个传媒领域,邀请政界、业界及学界的专家,与文化传媒学院各专业负责人开放交流,共话发展。
01
「微短剧“出圈”
从新兴风口到区域标杆」
11月22日下午,文化传媒学院第二期传媒圆桌π邀请到西安市数字内容产业研究院十里沣河微短剧影视基地、云想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西安等闲内容引擎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陕西红薯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企业代表与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副校长李正、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院长助理陈哲、Vita Loncar博士、各专业负责人等领导嘉宾及师生代表共同参会,聚焦西安微短剧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机遇,结合行业前瞻与高校教学实践,共同探讨产教融合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近年来,微短剧以其“短小精悍、情节紧凑、传播广泛”的特性迅速崛起,成为文化传媒产业的新风口。中国网络视听协会11月6日发布的《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微短剧已从内容创作的新尝试,发展为具有成熟商业模式的细分市场。
作为全国微短剧的重要生产基地,西安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善的产业配套设施以及较低的制作成本,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重要地位,一度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微短剧制作量。目前,西安微短剧产业逐渐形成包括创作、制作、发行和投流在内的全链条生态体系,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区域标杆。与会者共同探讨了西安微短剧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区域特色和市场潜力,以及如何利用西安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微短剧产业的创新发展,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积极“出海”实现文化输出。
02
「产生需求引领
复合型人才成为发展关键」
在微短剧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行业对“技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需求愈发迫切。短剧创作需要的不仅是具备内容创作能力的人才,更需要掌握数据分析、精准投流的技术型人才。企业在吸纳毕业生时更看重他们是否具备实操经验和市场敏锐度。同时,微短剧的成功离不开创意驱动,而创意的基础是创新能力。从剧本策划到制作执行,再到后期推广,创意始终是打动观众的关键要素,这也是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最基本的期待。高校应与行业紧密合作,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传媒人才,以满足微短剧产业的发展需求。这不仅包括传统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更涵盖了新媒体运营、数字营销和技术支持等新兴领域。
针对企业的需求,文化传媒学院一直积极探索在教学和课程体系上的调整,并提出“订单制”教学模式,将企业项目直接融入课堂,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真实的短剧制作项目。此外,欧亚学院还提供专业化的实践场地和设备,确保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通过和微短剧企业的紧密合作,微短剧创作有机会成为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真实项目的实训机会,帮助他们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
03
「微短剧创新
推动内容与人才的双向升级」
微短剧产业的创新离不开内容的推陈出新。交流会上,多位嘉宾分享了微短剧创作与区域文化结合的实践案例,探讨如何利用西安丰富的文化资源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创新是短剧成功的灵魂,高校需要在培养学生内容创作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将地方特色融入创作中,这不仅能丰富短剧的内容形式,也有助于西安文化的传播。随着行业发展,微短剧已经进入2.0时代,行业竞争已经从“流量为王”转向“品质制胜”,这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与高校合作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意来源,而创新内容也将助推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为了紧跟行业发展,文化传媒学院通过赛事、项目孵化和资源对接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行业实践机会,使理论学习与产业实践紧密结合。校企双方共同为学生搭建一个综合性实践平台,帮助他们实现从创意到落地的转化,在真实项目的参与中,学生得以积累宝贵经验,同时也为企业的创作需求注入了更多新鲜思路。这种深度协作推动了高校与产业的共同发展,为未来的人才培养和内容创新打下了坚实基础。
04
「新的挑战
技术赋能与产业协同助力微短剧发展」
随着生成式AI、大数据算法等技术的迅速发展,微短剧产业的创作与传播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通过生成式AI,剧本撰写、场景设计、后期特效等环节的效率得以大幅提升,同时降低了对人工的依赖,显著减少了制作成本,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更多可能性。与此同时,大数据算法为微短剧的精准分发和投流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分析观众的观看偏好、互动习惯和社交数据,平台能够更高效地将内容推送给目标受众,从而提高点击率和用户黏性。目前行业正在逐步建立“内容+技术+数据”的全链条模式,为微短剧的创作、推广和盈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在这种技术驱动的背景下,高校需要积极响应行业需求,通过调整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掌握适应未来传媒行业的数字化技能。高校与企业的协作可以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实训项目等形式实现。例如,联合企业开发生成式AI应用课程,将剧本生成和场景设计等技术内容融入教学;通过实训项目,让学生直接参与微短剧的全流程制作,从创意策划到技术实现,全方位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这种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提前适应技术变革带来的行业需求,也能为企业输送具备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05
「产教融合
为微短剧行业注入新动能」
经过热烈的讨论交流,与会嘉宾们一致认为,教育与产业的紧密结合,是微短剧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高校、学生与企业实现共赢的关键路径。通过校企合作,高校精准对接行业需求,动态调整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机会;企业则借助合作,提前参与人才培养,获取符合岗位需求的优质人才;学生在参与真实项目中积累经验,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化传媒学院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不断为微短剧产业输送创新型人才。学院与企业携手开发课程,将创意策划、数据分析、内容制作等环节融入教学,同时引入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训中掌握技能、提升竞争力。此外,学院还可通过举办微短剧创作大赛和孵化学生项目,为学生提供展示创意与实践能力的平台。这种深度融合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路径,也为企业注入新鲜活力,推动高校教育向实践导向转型。未来,文化传媒学院将继续强化与微短剧行业的协作,通过创新合作形式,为学生成长、行业发展以及区域文化传播注入新的动能,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作为文化传媒学院的特色品牌活动,“传媒圆桌π”将继续围绕传媒行业热点,搭建校企交流平台。未来,学院将通过更多创新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助力他们成为符合产业需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
撰文/ 侯阳平 屈雯静
图片/ 林福望 高静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