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8
浏览量:
文化传媒学院一直坚持“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雇主企业的需求与期望,致力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且拥有文化内涵的应用型人才。为了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文化传媒学院应用传播研究中心精心推出文传智库品牌——传媒圆桌π,旨在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聚焦产业发展新态势,共同探讨教育与产业有效融合的新模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链接。圆桌是思想的聚集地,圆心是灵感的诞生场。每一期圆桌π,都将聚焦一个传媒领域,邀请政界、业界及学界的专家,与文化传媒学院各专业负责人开放交流,共话发展。
11月15日上午,文化传媒学院第一期传媒圆桌π邀请到陕西网及秦创原(国际)路演中心的各位领导与分院领导及各专业负责人,聚焦陕西省短视频产业发展,结合行业前瞻与教学实践,探寻短视频创新发展的各种可能性。
01
「短视频崛起 文化新潮涌动」
如今短视频在我国已成为文化传播与内容创作领域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2023年全国新增发布短视频54746.3万小时,比上年增长5.5%,全国共有短视频上传用户超过7.5亿,已形成一个极大规模的用户群体和市场。根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发布数据,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5.76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4%,呈稳步增长态势。作为短视频的细分领域,微短剧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普及程度,在内容创作和商业模式上不断创新,屡出佳品,如《逃出大英博物馆》《恋恋小食光》等均获得观众好评。
在短视频发展的浪潮之中,西安从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名副其实的“短剧之都”。微短剧作为短视频的细分领域,其发展也离不开高校的助推作用。“2023年全国微短剧中超60%出自西安,爆款产品中,八成由西安团队承制”。
陕西作为教育大省,拥有众多高校和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为短视频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大学生群体不仅是短视频内容的重要消费群体,也是行业所需要吸收的优秀高素质人才。高校内活跃的创意氛围、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都能够培养学生创作短视频的能力,助力他们成为短视频产业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02
「科技引领 赋能发展」
推动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加强科技创新在短视频产业中的支撑作用,已经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主要影响短视频产业的科技有AR和VR等技术、生成式AI工具和大数据算法,这三种技术分别在内容呈现、内容创作和成品推送三方面影响着短视频创作。科技赋能的力量正在全方面、多维度地为短视频产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助力其实现更加高质量的发展。这些技术可以提高观众与短视频的互动性,降低视频制作的人力依赖和制作成本,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依托高校教育的高素质人才,这些新兴技术可以与短视频创作进一步融合,为观众和创作者创造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能性。
在过去的一年里,短视频成为创新传播方式、凝聚大众力量的主要途径之一,科技赋能为短视频注入新的活力,助推陕西媒体在融合发展中迈上新的台阶。陕西在文旅资源、文化产业和教育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科技赋能“短视频+”的加持下得到了更有效的释放。如今,短视频已成为陕西宣传的重要窗口,推动了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
03
「雇主导向 育才共赢」
西安欧亚学院一直以来都坚持“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通过产教融合推动学科发展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让雇主强有力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由此激发教育体系的发展动力和活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断变革的技术需求。因此,参会各位一致认为高校在短视频浪潮中也应主动作为,敏锐洞悉行业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将短视频相关技术、内容创作与运营策略等纳入课程体系,构建以雇主为导向的教学框架,培养既懂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为了践行“以雇主为导向”的理念,文化传媒学院积极探索并实践“订单制”教学模式,学院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动态调整教学规划,将短视频制作的岗位需求和技能标准融入课程体系。通过这一模式,学生能够掌握短视频拍摄和制作的专业技能,也能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最终达到企业“招即用”的人才聘用目标。
在过往的教学过程中,文化传媒学院已经培养出一批积极投身于短视频产业创业的优秀毕业生,他们的成功事例表明学生们对短视频创业具有相当高的热情,同时也需要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完善的支持体系。这就需要学院在校内打造短视频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空间和资源支持。利用校内丰富的空间资源提供专业的多功能创作场地,如短视频拍摄场景、剪辑工作室和直播间等,结合校内专业教师和行业导师的指导,形成一个兼具教育与产业功能的综合性平台。通过项目孵化和资源对接,帮助学生将创意落地,逐步实现从校园到产业的无缝衔接。由此,高校不仅可以助力短视频产业实现创新发展,还能为学生搭建通向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的新桥梁,成为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摇篮。
04
「产教融合 深度协同」
除了高校,产业也不应在人才培养的环节中缺席,而是要与高校展开合作,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通过举办各类赛事和活动等方式激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尝试创业,在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和市场敏感度。例如产业可以定期组织短视频创作大赛,设置奖金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学生在竞赛中锻炼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学生的成长过程需要与业内专家交流的机会,这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获取行业洞见,并提升行业素养和竞争力。
此外,产业还应为学生创业提供更为实际的支持。文化传媒学院的各专业负责人深耕于产教融合领域,对学生培养对于产业的真实需求深有体会,总结为:通过校企合作,开放真实的企业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供技术指导和创业孵化资金,为学生的创意落地提供保障;创建专门的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成长;对优秀学生项目进行投资,助力学生项目实际落地。这些资源的整合,不仅能为学生搭建从校园到产业的桥梁,也能进一步推动高校与产业的深度协同。
05
「创新人才培养 共创“三赢”」
鉴于陕西省坐拥丰富的文旅资源,“微短剧+”、网络达人等新兴传媒力量将成为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内容创作上和文旅产品相互辉映,成为陕西文旅的闪亮名片。陕西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将通过短视频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向外不断辐射文旅产业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文旅产业,助推陕西省向实现万亿级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迈进。
通过产业与高校的合作,陕西的示范性发展也将为整个西北地区提供有益经验,成为区域传媒行业创新的风向标。未来,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强化跨界合作、借助科技力量,西北地区有望在短视频产业与文旅经济结合的探索中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共同推动中国传媒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经过这段时间的交流讨论,与会各位达成共识,逐渐为短视频产业的长远发展描绘出清晰的发展方向:短视频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应以科技赋能为核心基底,推动教育、产业与创融资三者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这一方向既符合短视频产业与传媒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契合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实现行业、高校与学生的“三赢”局面。
撰文/ 屈雯静 夏怡菲
图片/ 夏怡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