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闻动态

仰望星空 “山高水长——中外电影史经典回望”展览回顾

2024.11.05            浏览量:77


岁月流转,历史篇章里沉淀着无数智慧和启迪

在这个漫天碎片飘舞的影像时代

我们在巨人的肩膀上凝望,直面过去才是真正的成长

 

——策划人、收藏家、导演

高小龙先生

 

 

从默片时代对光影的初探,到有声电影带来的全新叙事体验,再到现代数字技术的崛起,电影不断在视觉与听觉的交响中拓展其表现力。每一次的革新不仅改变了观众的体验,同时在艺术表达与情感的交织中影响了社会文化的演变,正是在与历史脉络的触碰中,20241030日,山高水长——中外电影史经典回望展盛大开幕。

 

展览由西安欧亚学院主办,文化传媒学院、品牌传播部、文化与品牌发展研究院承办。

 

直面过去才是真正的成长。这场展览恰似一种通用的语言,让过去与未来产生交流,让我们在光影的变迁中寻觅自己的星辰。开幕式结束后,还特别设置了新影像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学习,如何观看专题沙龙研讨。影视教育不单是技术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滋养。

 

这是对电影历史的深情回望与深刻凝视,也是对影视教育的一次真诚回应。

 

与经典相遇


电影史既承载着技术的迭代演进、艺术的创新突破,又映射出人类思想的深刻变迁与社会风貌的多彩画卷。从早期的黑白默片到如今的高科技特效大片,电影史见证了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对世界的深刻洞察。而在教育的广袤领域中,电影史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1030日下午两点,山高水长——中外电影史经典回望展览在西安欧亚学院启幕,通往电影史深邃世界与教育新境之门由此开启。

 

著名电影美术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美术系主任曹久平,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主任杨庆生,知名纪录片导演陈硕,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兼秘书长王晓君,西影纪录片负责人、总制片人仇芳,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二级导演何志铭,知名跨界创意人宋群,知名图书出版策划人朱艳坤,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西安欧亚学院设计博物馆馆长党晟,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及多家媒体出席开幕式,共同见证这场电影文化盛事。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本次展览执行方团队,回望历史于教育之意义,旨在让电影艺术美学教育具像化呈现在更多青年学者面前,使其近距离浸润感受百年中国影史之风采,以应用型和开创性思维覃思中国民族电影事业之成长,学习中国电影人奋楫笃行、砥砺前进之精神,提升艺术美育和文化人文素养。

 

胡建波董事长对此次展览的举办致以诚挚的祝贺。一直以来,他都对影视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在他看来,影视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他深切期望此次展览能够成为一个全新的起点,引领学院在影视教育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西安欧亚学院也将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为同学们创造更加优良的学习环境,积极邀请更多知名电影人来到这里,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与合作活动。通过这些举措,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接触电影艺术前沿的宝贵机会,让他们能够亲身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与创新。从而为同学们的个人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助力他们在影视领域绽放光彩,为推动中国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胡建波教授

西安欧亚学院创办人、董事长

 

曹久平老师表示,此次展览信息量极为丰富,令人叹为观止。电影艺术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与突破,而这样的展览正是在激发灵感、推动进步。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通过对电视、手机、短视频等载体的辐射,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他鼓励大家勇敢地开拓新形式,不断探索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

 

曹久平

著名电影美术指导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美术系主任

 

何志铭导演表示,此次展览具有极强的沉浸感,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个展览是电影梦想的生动呈现,为那些热爱电影、怀揣梦想的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高小龙导演的藏品展览更是散发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电影事业,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何志铭

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二级导演

 

杨庆生教授从参观者角度,看到了策展人对电影的热爱,深切地感受到了电影与人类之间紧密的情感纽带。“展览像一本生动的电影史书,每个展品都承载着电影艺术的历史与故事。对于年轻学子们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遇。在这里,他们能够在丰富的展品中触摸电影历史的脉络,感悟电影艺术的真谛。”

 

 

杨庆生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主任、教授

 

陈硕导演谈到自己在展览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电影艺术无与伦比的魅力。电影如同平等的语言,能够跨越地域、文化和年龄的界限,让不同的人自由地交流,碰撞出火花。他衷心希望展览取得圆满成功,让同学们在展览中收获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感悟。通过欣赏经典电影,汲取其中的力量,为未来的电影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陈硕

知名纪录片导演


策展人高小龙衷心感谢西安欧亚学院的大力支持,为学子和电影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共同学习、交流电影史的绝佳场域。他感慨于年轻老师们在筹备期所展现出的巨大热情,这份热情为展览注入了无限的活力。他深知经典具有永恒的意义,这个展览虽由他的收藏品构成,但绝非单纯的收藏展。他希望通过这个展览,给学子们带来精神力量和对电影艺术的敬畏之情。让更多的人能够从展览中受益,感受电影艺术的魅力,激发对电影的热爱,为电影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小龙

策划人、收藏家、导演

 

山高水长——中外电影史经典回望展分为主展区、中国电影艺术技术文献展、中外经典电影海报展及外国电影延伸展。主展区设置五大板块,通过墙面的图像文字与展柜的实物相结合的展陈方式,生动地呈现了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

 

 

板块一呈现电影艺术在中国的兴起;板块二聚焦延安电影团的成立;板块三讲述从东影长影的历程,这里被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板块四展现西安电影制片厂的辉煌;板块五呈现新中国电影技术的在地国际化践行。自东影时期起,电影工作者们努力学习世界先进经验,展现了艰辛奋斗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此外,中国电影艺术技术文献展、中外经典电影海报展和外国电影延伸展(希区柯克专栏)也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电影文化体验。


 

 

与大师对话

新影像媒体时代

我们如何学习,如何观看


 

这是风行影像速读时代的一次执叩问。在电影的长河中,历史与未来交织,思考与探索并行。103019:00山高水长——中外电影史经典回望展览的沙龙研讨——“新影像媒体时代,我们如何学习,如何观看?如约而至。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武康乐与著名电影美术指导、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美术系主任曹久平,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副主任杨庆生,知名纪录片导演陈硕,西安电影制片厂导演、国家二级导演何志铭,策划人、收藏家、导演高小龙与一同探讨新影像媒体时代的学习与观看之道。围绕在风行影像速读的时代为何要提倡读(看)经典?回望经典的意义何在?电影产业及技术进步对新时代传媒专业学生实践的影响?热爱电影的学生如何提升审美审丑判断力?应用型大学影视专业学生为提升未来职业竞争力在大学阶段应怎么做等议题与欧亚学子共同进行深入探讨。

 

 

曹久平

在经典中提升审美水平与创作能力

 

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我们需要看最好的电影,而对经典电影的界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经典电影往往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审美体验。老师们推荐的片单可能各不相同,但从电影史的角度去看电影、建立框架和脉络是大家的共同认知。电影与文化关系紧密,通过观看经典电影,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文化认知,提升审美水平。身处速读时代,我们不能长期沉浸于快速浏览手机信息而缺乏深度思考。经典电影具有穿透力,当我们去博物馆欣赏经典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时,能深刻感受到艺术对时间的穿透力。六百年前的绘画依然能让我们觉得新鲜,经典电影同样如此。

 

 

如今摄影器材十分便捷,如无人机在剧组中被广泛使用,但也存在滥用情况。技术与电影品质息息相关,手机在当今时代具备强大的摄影功能,我们可以像过去画画速写一样,用手机每天进行拍摄。姜文即便有众多成熟作品,也依然用手机拍摄并编辑。年轻人应利用手机“画速写”,拍熟人、拍日常,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审美能力,创新电影语言。建议大家多看经典电影,感受审美价值,同时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创作,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和创作能力。

 

 

何志铭

回望标杆,打磨技术,提升行业竞争力

 

经典是一个时间观念,是艺术的标杆和指南针。我们一直在寻找、学习经典,然而处于忙碌时代的我们常常忘记经典。从经典中,大家要认识到调度、技术等重要性,在经典的映照下,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建立起认知后,大家才能武装自己,把专业学好,同时也会认识到要有过人之处,锻炼自己的创作技法。

 

 

影视行业是高竞争行业,选择了这个行业,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就无法在这个领域立足。人生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必须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挫折,但绝对不能真的失败。那些看起来从容的人其实很少是真正轻松的,表面的若无其事背后往往是内心的波涛汹涌。所以要认认真真学习,搞清楚作品的思想以及最精彩的点。而这其实就回到了对经典的学习和对技术的打磨上。

 

 

杨庆生

优质影像与先进技术共同驱动创作与表达

 

在碎片化时代,经典作品在思想、灵魂层面以及前辈大师的视听语言表达方面,对当下人们学习和工作有特殊意义,能提供优质影像参考。年轻观众乍看经典可能觉得乏味,但从思想、哲学、社会学层面深入解读会有极深收益。短视频时代,我们既要满足眼前喜好,也不能忽视经典作品价值,应常看经典作品及其艺术形式,因为艺术领域有很多值得回味、研究和重新探讨的内容,经典之作能丰富认知、提升素养,为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我很羡慕大家,我读电影的一九八五年,五六个月才能借到一台摄像机,胶片贵不能随时拍,而现在每个人口袋里都有摄影机,技术虽支持艺术表达,但真正打动观众的是情感。大家要用现有工具练习拍摄,很多导演都是从短片积累。随着现在技术进步,手机、索尼M3都能拍出动人作品,手机是利器。我参观后觉得西安欧亚学院校园环境和艺术品位比北影强,大家要与之匹配,不要辜负好时光。只有多听、多看、多交流,才能在专业上具备竞争力,期望大家将来绽放精彩。

 

王晓君

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

广东省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兼秘书长

 

 

陈硕

先知再行,触碰生活

 

我上学时想看法国新浪潮电影,买碟片很难,看电影缺乏体系。当时喜欢戈达尔,去法国后发现戈达尔喜欢弗里茨・朗,虽老师曾推荐过弗里茨・朗,但他的作品是黑白片,我们当时不喜欢,然而得知此事后感觉之前看过的影片有了脉络,同时也更重视早期经典作品的观看。在这种脉络中学习再去做商业有降维打击之感,如在广告片中做黑白影像会很出众。以前航拍靠大飞机、摇臂等,现在无人机、稳定器等让技术不再是门槛,回头看经典可大大提升专业竞争力。

 

 

再以音乐为切入点,如《罗曼蒂克消亡史》导演上学时每天听贝多芬,音乐是更纯粹的时间艺术,除看经典电影还可听经典音乐、看其他门类艺术,建立审美同时学会审丑,知道烂片烂在哪很有意义。在学习和实践方面,我们不像前辈经历过历史大开大合的浪潮,正经历小我时代,拿起手机拍纪录片有意义。以我个人为例,学了很多理论后,真正拿摄影机拍摄纪录片后才真正触碰到生活。


朱艳坤

知名图书出版策划人

 

高小龙

庄重地阅读经典

 

这个展览的意义绝非仅仅是一个收藏展,虽然源于我的收藏,但我希望能为大家提供一点精神的皈依、寄托和家园。大家从出生到求学,经历了时代的巨大飞跃,也已然习惯了这种快速的状态。但我希望大家能尝试另外一种体验,建立另外一种认知。电影是一帧帧画面的连续,是电影人经历无数实践和无数心血的点点积累,也应该一帧帧来读,速读其实是对价值的一种低估。

 

 

这个展览就是要给大家带来一些庄重感,让大家带着虔诚的态度来面对它。希望大家在出入教学楼的时候,能够看一看过去岁月积累下来的文字、图片。这两天布展的时候,看到有学生从好奇到认真地在看,我就觉得很满足。在我个人心中,电影是神圣的、庄重的。鼓励大家看经典,不是说教,而是经典是被时间验证的作品,不要被碎片阅读带来的感官冲击带跑。

 

以前的我对摄影机充满敬畏。那时,站在摄影机旁边会被别人仰望,自己也觉得神圣无比。如今技术门槛降低,大家都觉得拍电影变得容易了。但这其中是有陷阱的,从积极的方面看,技术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以前用大机器拍摄一个高难度调度难以想象,现在却容易实现,这也带来了语言的丰富和新鲜表达。然而越容易的事情往往越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所以,大家需要找到一种沉着的状态,老老实实去做事,去看看二三十年代那些笨拙的作品。现在技术虽然发达了,但我们未必能做出像那时一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东西。要形成有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品,不能仅仅依赖技术,而要靠更多经典东西沉淀下来。

 

 

电影并不仅仅只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文化力量,具有重新塑造我们认知世界方式的潜力。

 

山高水长——中外电影史经典回望展既让我们回溯过去,感受电影历史的厚重与魅力,又引领我们远瞻未来,思考电影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展览中的经典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对各自文化和生命喜怒哀乐的视听化表达。展览及它所形成的文化场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影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开启学生对电影艺术的探索之旅。在新的起点上,我们以电影史为镜,以影视教育为帆,共同探索电影艺术的无限可能。

 

 

 

撰文/ 宋卉

图片/ 陈亦方 杨天硕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