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动态

传媒圆桌π丨Vol.3 文旅传媒多元赛道的协同破局与人才赋能

2024.12.04            浏览量:



11月27日下午,文化传媒学院第三期传媒圆桌π邀请到西安湖与鹭文旅有限公司、西安碑林特街商贸有限公司、陕派阳光文博教育科技发展(西安)有限公司、人民周刊的企业代表与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院长助理陈哲、Vita Loncar博士、各专业负责人等领导嘉宾及师生代表共同参会。会议结合文旅行业实践经验与高校资源,探索西安文旅行业与传媒融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行业同仁们提供富有前瞻性与建设性的洞见与合作启发,共同探讨产教融合新路径与人才培养新模式。

 

#传媒圆桌π

文化传媒学院一直坚持“以雇主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雇主企业的需求与期望,致力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且拥有文化内涵的应用型人才。为了紧跟行业发展步伐,文化传媒学院应用传播研究中心精心推出文传智库品牌——传媒圆桌π。旨在搭建校企合作交流平台,聚焦产业发展新态势,共同探讨教育与产业有效融合的新模式,实现教育与产业的链接。圆桌是思想的聚集地,圆心是灵感的诞生场。每一期圆桌π,都将聚焦一个传媒领域,邀请政界、业界及学界的专家,开放交流,共话发展。

 

 

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当下,文旅产业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活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的宏伟蓝图,到2024年上半年文旅市场的繁荣景象,文旅行业不仅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更在创新中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传媒行业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引擎,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介入到文旅产业的肌理之中。在这一交融的现状之下,我们已然看到了无数令人振奋的创新实践,在未来,文旅与传媒的融合将迈向更为紧密且多元的新阶段。

 

自然景区文旅+传媒

绘就山水间的传媒画卷

 

自然景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中国丝路科学城目标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硬科技创新高地、彰显中国气韵的‘一带一路’国际科学交流中心、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的样板示范区和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支点”。位于其中的仪祉湖旅游景区作为生态文创绿心,是以都市消费、休闲娱乐、生态文创为核心功能的休闲空间。在文旅与传媒融合进程中,仪祉湖旅游景区也遇到了许多需要探索的领域,例如该如何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将风光与当地水利文化、民俗传说等优质文化资源充分整合;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结合创意策划,以契合受众喜好,扩大传播范围;如何将景区内部各业态间协同,形成合力打造一站式文旅体验。

 


西安湖与鹭文旅有限公司总经理 贾天磊

 

在产教融合的教学中,文化传媒学院积极与各个自然文化景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机会,包括实地拍摄、文化活动策划与执行等。“以雇主为导向”的合作机制促使景区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实践项目,并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估与反馈。

 

与会双方就未来共同开展科研合作与技术创新项目达成共识,如探索自然景区的智慧旅游传媒解决方案、开发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然景观体验项目等。这将为学生提供参与科研创新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实现生态美育与创新实践的协同育人,推动自然景区文旅传媒融合向更高层次发展。



文化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负责人 徐思(左)

文化传媒学院项目制教学负责人 彭欣(右)

 

历史街区文旅+传媒

让文化讲述新故事

 

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载体,在文旅与传媒融合的进程中,成为深度挖掘文化价值与创新传播形式的前沿阵地。西安碑林特街以其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背后所蕴含的历史典故、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一个庞大而深邃的文化资源库。商业运营的巧妙融入使得历史街区的传统文化得以活化,为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西安碑林特街商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薛坤

 

然而,如何从海量的历史遗迹与民俗元素中精准提炼出最具代表性、最触动人心的核心文化符号?怎样以现代的文化视角与价值观重新解读引发受众广泛共鸣?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如何防止在开发中稀释与扭曲文化内涵?这些都是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需要思考的深刻问题。

 

立足于发展现状,文化传媒学院在课堂教学与相关实践项目中,一直深度扎根于西安的“在地文化”土壤之中,通过细致入微的社会调查和深度访谈,全力挖掘极具价值的独特文化符号,凸显文化辨识度。学院鼓励学生们以创意为笔,以实践挖掘为纸,在真实的文化场景中锻炼传媒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历史文化街区的运营以“匠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文化传媒学院同样以“教育匠心”培养符合雇主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文博研学文旅+传媒

开启文化传承新模式

 

在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博物馆作为承载厚重历史与璀璨文化的殿堂,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启迪民众智慧的重任,其传播工作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全国各地文旅行业瞅准短视频、影视作品、纪录片以及创新文创产品这些宣传的“流量密码”,纷纷大展身手。但在如此的传播热潮中,博物馆的传播工作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就要求传媒专业既要突破传统传播范式的局限,巧妙借助传媒之力让馆藏瑰宝与历史故事鲜活呈现,又要精准锚定时代需求,培养契合新时代博物馆发展所需的传媒专业人才,助力博物馆实现全方位“破圈”。


陕派阳光文博教育科技发展(西安)有限公司研学部主任 陈启超

 

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Vita博士精准指出当前博物馆发展的关键痛点与破题方向——挖掘差异化的文化内涵迫在眉睫,博物馆若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提炼出别具一格的文化标签,重塑品牌辨识度。我院的数字出版专业也与博物馆进行了深度合作,开发具有传媒特色的教育课程资源,如打造“假如文物会说话”数字实践项目,将文物知识与多媒体元素相结合,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发挥创意,设计文博教育主题的新媒体互动产品,以受众的兴趣为基,开展活动与推广的策划和落地,实现文化传播与市场效益的双赢。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骨干教师武康乐提出极具前瞻性的博物馆体验升级方案,主张将前沿特效技术、精美视频制作以及沉浸式交互设计,与博物馆的馆内陈设、展品展示无缝融合。借助XR(扩展现实)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助力博物馆从静态陈列场所蝶变为动态文化体验中心。

 

文化传媒学院副教授 Vita博士


我院将会在以上领域逐步搭建教学项目,在产教融合的模式下,为文旅传媒融合中的文博研培养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掌握传媒技能的创新型人才,让博物馆及其蕴含的文化在传媒的助力下走进千家万户。


主流媒体下的文旅+传媒

引领文化传播新方向

 

主流媒体如人民周刊,在文旅传媒融合中具有强大的舆论引导与文化传播功能。然而在面对各行业快速发展、新兴传媒技术不断涌现以及受众需求日益多样化的复杂局面时,主流媒体仍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转型,以期在文旅传媒融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培养适应新时代媒体需求的专业人才,也是主流媒体与文化传媒学院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人民周刊陕西办公室主任 雷东霖

 

文化传媒学院与主流媒体持续在多个层面保持合作,主流媒体根据自身的岗位需求与业务发展规划,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实训项目以及就业机会。学生在主流媒体的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新闻报道理念与技术手段,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同时,学院与主流媒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与岗位要求,优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确保培养出的学生具备适应新时代主流媒体需求的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进一步提出“西安欧亚学院秉持‘国际化、应用型、新体验’的质量内涵,持续与主流媒体合作开展各类国际化实践与实习项目”,同时更深入挖掘其他合作可能,这不仅彰显了学院国际化的办学视野,更凸显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笃定决心。


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 曹小娟

 

双方将会与新华书店在教材编写出版、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方面达成合作;助力主流媒体搭建专业化直播团队,投身扶贫产品推广的公益战场。学院教师将凭借丰富专业的新媒体运营知识与经验,为主流媒体直播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流程优化与内容策划支持;学生们将发挥创意无限、技术娴熟的优势,深度参与真实项目,让所学知识转化为实操成果;学院将源源不断为媒体行业输送德才兼备、专业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双赢格局。


文旅与传媒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与文化自信

 

展望未来,文旅产业将迎来更多机遇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传媒的融合也将衍生出更多的可能。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升级,文旅与传媒的融合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文化自信的建设。一方面,依托传媒加强品牌宣传和服务升级,文旅产业将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和挑战,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文旅产业将深入挖掘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利用传媒推广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置身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传媒与文旅相辅相成的新时代,传媒为文旅插上“云游”“智游”的翅膀,文旅赋予传媒丰富素材与创作灵感,二者携手,奏响和谐发展的动人旋律。文旅产业的飞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素养过硬、实操技能娴熟的复合型人才,而这恰是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力的着力点。文化传媒学院将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紧密跟进文旅企业发展方向,精准洞察行业趋势与人才需求“风向”,源源不断地为文旅传媒融合领域输送既懂文化传播要义、又精旅游产业门道,实操经验丰富、创新思维活跃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撰文/ 王玺

图片/ 刘荣荣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