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1
浏览量:
早在198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伊契尔·索勒·普尔就提出了“媒介融合”的概念:“媒介融合,即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如今,技术赋能下的媒体正在走向深度融合,世界各国的媒体都在进行媒体融合的积极转型。“与”(with)媒体生活在一起,正在演变为生活“在”(in)媒体之中。媒体泛社会化的不断发展,过去由主流媒体主导的传统媒介生态和格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型社会化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将新闻生产变成了全民参与的公民新闻活动。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互联网最深刻的变革,就是从个体与机构的网络互动(如电子邮件的使用),转移到由用户自身主导的社会自主网络的建构。”面对来自网络社交媒体的有力冲击,主流媒体想要守住自己的舆论堡垒与市场份额,就不得不在新闻生产、新闻分发和新闻消费三个环节实现高质量转变,走上一条应势求变的融合发展之路。在我国,媒体融合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传统媒体向“深·融”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新型主流媒体需要担负主流责任,传统媒体如何转型,“移动优先“战略如何落地,融媒体矩阵如何构建,主流媒体影响力如何打造...... 5月17日,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媒体融合报道》课程团队特别邀请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生活中心、陕西都市快报事业部主任张旭辉为大家带来了一场关于“浅谈主流媒体全媒体影响力打造——以陕西都市快报为例”的专题讲座。
张旭辉从自身职业经历出发,与同学们分享了他带领团队打造与耕耘陕西都市快报新媒体矩阵的历程,以及他对于主流媒体提升全媒体影响力的宝贵思考。
《媒体融合报道》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校企共建课程,为了培养学生未来在真实媒体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实战能力,课程团队在本学期课程实施中组织策划四场来自不同媒体行业、媒体平台及国际新闻院校的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希望与学生共同瞭望真实媒介环境,体验媒体融合报道的真实实践。本次讲座为系列讲座的第三场。
01
迎接新的挑战
讲座伊始,张旭辉首先以时间线为顺序,带领同学们回顾了陕西都市快报融媒体拓展的历程。2012年,顺应媒介发展趋势,陕西都市快报成立了新媒体部,如何增强新媒体平台与电视媒体的契合度,形成新闻传播聚合力成为在当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也将这个问题抛出给同学们,启发大家思考破局之道。
在学生们分享了如“重组”“建设专业的团队”等思路后,他总结当初的经验,提出了两点重要对策:首先,提升内容的原创度,避免过高的“二次转发”新闻源;第二,明确新媒体平台新定位。从这两点出发,陕西都市快报新媒体部一方面邀请同级商业平台、优秀同行讲课,组织新媒体团队学习他者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按内容生产新模式重新进行人员分工、考核体系优化,以增强新媒体平台内容与电视新闻节目的契合度。
此外,张旭辉以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三大新媒体平台为例,结合都市快报融媒经验,为大家详细拆解分析了多则有良好传播影响力的经典案例。在谈及增强微博平台传播影响力时,他分析到:“微博平台具有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和众多垂直类的专家大V,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迅速、影响力大。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不断发展变化的“热词”;合理选择发布时段;拟微博话题要准确、严谨。”在分析都市快报微信号传播策略时,他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文章撰写过程:“编辑在现场录视频并直播跟进,微信岗组织编稿发布,推文仅20分钟就达到了10万+的阅读量。微信公众号只有做到与前端电视节目内容的高度契合,才能更好地实现媒体影响力。”最后,在短视频方面,都市快报一开始主要对快报前端节目内容截取进行发布,到后来从用户需求出发,根据抖音新玩法,围绕标志性语言、开场、装扮、风格设计等角度打造账号特色,坚持“内容为王”。
02
重整之后再出发
虽然阅读量、转发量是新媒体传播影响力的评价因素之一,但新媒体也不能一味地靠“博眼球”“野蛮生长”来赚取流量,而是要呈现事件本身对社会的正向引导、教育意义。在“保安李国武徒手接住跳楼女子”的新闻事件发生后,都市快报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了李国武见义勇为的英雄行为,在全社会弘扬和传递了正能量,也提升了媒体自身的形象。正所谓,“正能量澎湃大流量”。
重整之后再出发,都市快报新媒体面临三个问题:一是新媒体的考核,二是节目外包拆条,三是小屏端的经营问题。首先,新媒体端的考核方式发生了变化,取消了对阅读量10万+的考核。其次,都市快报将电视节目拆条形成新闻短片后放在新媒体端播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把小屏端和大屏端做到了有机的结合”。最后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能够将小屏端像电视一样实现经营的“闭环”,有稳定、可循环、可持续的收益来源,从而弥补传统电视台广告收入的下滑——这是摆在全中国电视台台长面前的一大现实难题。
时间来到2020年,面对紧张的形势和不断变化的情况,都市快报新媒体首先要考量的是,在有限的内容发布次数制约下,大事要闻该如何分配,才能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新闻的采集与发布也是同样,如果选择发布这条资讯,就有可能错过今天更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如果选择忽略,那么可能会错失发布的时效性。当时的都市快报,在竞争激烈的媒体环境中,每天都需要反复做出审慎的判断与考量。对此,张老师总结到,积累人脉就是积累信息源。凭借着多年行业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张老师带领团队去尽可能地调动一切人际关系,获取更加权威、更加准确的消息,最终成功在第一时间发布了关于“陕西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I级应急响应”的推送,获得了超330万的阅读量。
在做出成绩的同时,张老师也在不断进行着反思。运营新媒体平台,总是会遇到错别字这样的防不胜防的错误,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媒体从业者一定要认真细心、把握细节、反复审核,张老师语重心长地叮嘱同学们,“要认真”“千万不能出岔子”,因为对于媒体行业来说,一个“小岔子”很可能会演变成巨大的舆情事件。
03
微信标题引发的思考
一个好的微信标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张老师指出,微信标题生态正在发生改变,呈现出“越来越短”的趋势。从过去尽可能涵盖全部信息要素的长标题,到“标题越短,内涵越多”的短标题,微信推送的标题正在变得越来越短,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则越来越丰富。
学习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张老师推荐同学平日里多关注高质量的新媒体原创文章,并列举了一系列精彩的推送标题,比如:《新华社西安10月12日电》《夜·西咸》《这篇推文全糖去冰,为你点赞》《这些事儿,想想就开心,交房了》等等,为同学们思考如何用标题引爆微信传播提供了借鉴思路。
04
新媒体的未来
在讲座进入尾声的时候,张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关于新媒体发展的三点思考:一是新媒体的影响力,二是新媒体的变现,三是新媒体的未来在哪里。他指出,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陕西都市快报在陕西地区的影响力已经名列前茅,但新媒体的变现依然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新媒体的未来在哪里?想要回答这个问题,离不开媒体影响力的提升和变现模式的创新。张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他对于这一问题的感受:首先,由传统产业向新产业过渡,平台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割裂,变革的过程中存在着阵痛,如果不跳出媒体传统的传播模式,就无法实现“凤凰涅槃”;其次,要向品牌定位鲜明的新媒体平台学习,打造有新媒体DNA的平台,实现收益的闭环是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最后,“创意是无穷的”,时下仍然需要有内容、有思考、有价值、有灵魂的内容创作者。讲座最后,张旭辉老师鼓励同学们:“青春是最大的可能,未来在你们中间!同学们,加油!”
讲座预告
我们特别邀请了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章于炎博士为同学们带来精彩讲座,本次讲座为《媒体融合报道》系列讲座的第四场。
讲座主题
媒体融合新闻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闻种类:
业界的新实践和学界的新课程
讲座时间
2023年6月2日 9:00
讲座地点
南D-001
讲座嘉宾
章于炎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环球交流项目中心中国合作项目主任。章于炎曾任《广州日报》政文科教部副主任、《广州英文早报》副主编和广州日报集团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在密苏里新闻学院获硕士学位,2008年5月在该院获得博士学位。章于炎的博士研究方向为媒体融合、危机传播、媒体经济学和国际新闻学,章于炎为美国AEJMC(全美新闻与大众传播教育协会)、ICA(国际传播协会)、NCA(全美传播协会)和CCA(中国传播协会-[美国])会员,曾有多篇论文在以上协会的学术年会上宣读和演示并在美国、亚洲和中国的新闻传播核心刊物上发表。章于炎的博士论文《探索媒体融合:它能融合优质新闻、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及竞争优势吗?》受到学术委员会的好评,章于炎博士被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前任院长米尔斯博士院长誉为“全美最了解媒体融合的人之一”。在促进中美之间的交流方面,自2000年以来,章于炎博士设计、开辟和发展了与中国北京、广州、西安、杭州、上海、长沙和昆明等地的媒体及新闻传播学院的多种合作交流形式和项目,并亲自为上述等地的媒体和新闻传播学院举行过媒体融合、数据新闻、微电影\微纪录片、传感器新闻和人工智能新闻传播等主题的中外合作教学周项目和讲座。章博士为中国传媒产业和新闻传播教育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而孜孜努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于2005年11月授予章于炎“中美新闻传播教育合作交流杰出贡献奖”。密苏里大学于2009年4月授予章于炎博士“2009年度国际交流与合作贡献奖”,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也于2018年4月授予章于炎博士“2018年度艾米·林克优秀教育管理奖”。
讲座提要
-媒体融合的定义和发展简史
-媒体融合新闻发展的6大新趋势
-传感器(含生物传感器)与新闻实战中的运用
-数据新闻和数据可视化尤其是电视媒体对数据可视化的运用
-无人机新闻、无人机在社会服务和广告盈利方面的使用:相关美国和中国成熟案例的介绍与分析
-移动设备新闻:日臻成熟移动设备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无限的便利和无垠的平台
-人工智能新闻的定义、特点和在新闻实战中的运用
-网媒统计数据分析资料对新闻报道的指导或参考作用
-媒体融合人才的特点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