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动态

讲座回顾 | 融媒时代 音频报道向“融”而“声”,因“声”而“荣”

2023.05.15            浏览量:

媒体融合背景下,全球媒体行业都经历着深刻变革,从旧媒体时代走来的传统广播,历经重重挑战,向20201月,牛津大学路透新闻所发布年度报告《新闻、媒体与技术趋势展望》,表示:音频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同年,普利策新闻奖首次设立音频报道奖,由此,音频报道获得学界业界认可。更显而易见的是,在媒介技术的探索与变革中,广播这一媒介形态披上媒体融合的战甲,再次回归到人的日常,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伴随着播客在近两年的爆红,广播报道摇身一变成为音频报道,从文字到视频,再到音频,音频报道的兴起究竟是广播的复兴还是新传播的崛起?面对这样一片蓝海,传统媒体又该如何把握住这个时机,构建广播媒体新态圈?为此,58日,网络新媒体课程组《媒体融合报道》课程团队特别邀请陕广新闻唐坤老师为大家带来一场关于用声音塑造画面——融媒体环境中音频报道的创作探索专题讲座。

 

唐老师结合自身多年广播媒体的从业经验,为大家分享了音频新闻的创作原则与技巧,带领大家一起探索音频新闻报道的出路,品味融媒时代里声音的魅力。

 

《媒体融合报道》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校企共建课程,为了培养学生未来在真实媒体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实战能力,课程团队在本学期课程实施中组织策划四场来自不同媒体行业、媒体平台及国际新闻院校的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希望与学生共同瞭望真实媒介环境,体验媒体融合报道的真实实践。本次讲座为系列讲座的第二场。

 

 

——用声音塑造画面


 

作为一名资深广播从业者,唐老师开篇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广播作为声音媒体的独特优势:协同性弱,制作成本低。他说相较于其他媒体记者而言,广播记者全身装备、全副武装的场景是最常见不过的了。一名记者,单枪匹马许多优秀的广播作品都是在这样的单兵作战过程中诞生的。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使得广播与当下快速发展的新媒体有着极高的契合度,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广播人才更加符合新媒体公司的用人诉求。

 

因此,融媒时代下,学会用声音塑造画面,创作一部优质的声音作品具备独特价值与意义。在经历了新媒体的当头一棒后,广播媒体开始觉醒并逐渐向融媒体迈进。随着盛唐密盒等现象级大事件的层出不穷,作为未来的媒体人才,我们更应该沉淀自我,思考媒体的本质为何?面对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融媒产品,媒体人所追求的基本创作理论与原则应该是不变的。从这个角度出发,唐老师以做菜为比喻,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如何创作出一条高质量的音频报道。

 

--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任何作品而言,策划都是为了更深层次的诠释内容,将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达得更清楚。因此,只有好的策划才能有好的作品。唐老师同样强调策划先行,他说,拟定采访提纲很重要,开始采访前,你首先必须明确你的采访对象及采访目的,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应对采访中的千变万化。因为收集素材的过程是不完全可控的,即使有前期预判,你仍然需要具备以不变应万变的灵活调整能力。例如,你的采访对象或许很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大咖,但是他面对采访却只能照稿子背诵,而这位大咖的助理虽然不知名,却可以侃侃而谈,那么从声音效果上考虑,你可以考虑是否临时更换采访对象。他说,一名优秀的音频作品策划者一定是从声音思维出发通盘考虑他的整体策划,这样才能确保作品的节奏感与画面感。

 

在算法新闻盛行的今天,优质作品仍然应该把内容放在首位,娱乐至上的结果必然是人们心灵的空虚。因此,他认为,一部好的声音作品一定需要引发人们的同理心,拉入共情,直抵人们的内心深处,才是娱乐之后的大众需要的营养品。之后,唐老师分享了自己十年前策划的一档专题节目《行走古老街巷》,从选题策划、嘉宾联系、街头采访、声音选取等方面,详细介绍了一期音频节目的完整制作流程。同学们也身临其境地品味了广播节目的魅力所在。

 

--


 

音频节目制作是指利用声音处理设备和制作技巧对采集来的原始音频素材进行剪辑、加工、整理、润色,使其成为内容完整,反映特定含义并具有一定整体和艺术效果的音频作品。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品一定是出自大厨之手,唐老师如是说道。那么,如何制作一档颇具系列引力的音频节目?对此,唐老师指出,剪辑思路很重要。软件的应用只是个熟练工,学会软件很简单,但是要制作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只会做匠人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做的是创作者。同时,他还指出,不要着急开始你的剪辑,文稿先行与采访中的策划先行一样重要,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剪辑思路,加之丰富的声音元素,才有可能让你制作的这道菜色香味俱全

 

--

 

广播是声音作品传播的主要阵地,音频是移动端融媒体报道的关键一环。伴随着融合新闻时代的到来,一些广播APP开始崛起,例如喜马拉雅FM、荔枝FM、蜻蜓FM等音频软件,风靡一时。他们的诞生也相应打开了我国的声音产品市场。面对种类百出的融媒体平台,唐老师指出,分析传播平台的特性至关重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投放平台制作不同的产品,充分利用好声音在不同产品中产生的不同效果,明确目标受众,这样才能提升产品与受众的粘连度。

 

 

 

2020年,播客已经成为成千上万的创作者、出版商和企业的首选——从独立媒体和娱乐公司,再到财富500强公司。爱迪生研究公司(Edison Research)最近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人口中有50%至少听过一个播客,听众一周平均收听17个小时。路透新闻在2019年发布的《新闻播客与新闻业的机遇》报告称,在20191-10月,全球新增的新闻播客节目数量达到12000个,同比过往增加了32%。播客产业的繁荣证明了广播是健康而有活力的,它只是改变了风格,其中的价值仍不容忽视。对此,唐老师指出,全民明星时代已经到来,草根明星的崛起也是一次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为声音媒体所带来的大好机遇,在这个任何人都有可能凭借一条视频成为网红的时代,多渠道、多爆点才有可能产生多受众

 

最后唐老师为大家分析了不同类型音频产品的特点,他说,新闻类的产品强调现场全记录,在记录过程中发现新闻点,随时调整采访提纲;制作访谈类的产品时,拟定采访提纲与控场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而专题类的产品则更注重塑造画面感,突出特色。

 

02

学生心得

 

 

同学们对本次讲座兴趣度很高,讲座之前,刘阳老师就已经收集了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具体问题,讲座结束之后,刘老师代同学们向唐老师一一提问。

 

我是外地学生,在西安人生地不熟,制作一期节目,我该去哪里找嘉宾,并让其乐于接受我的采访呢?

——走出社恐,勇于破冰,谁都不是天生自带社会关系的,通过一个人慢慢进入这座城市,学会积累、维护、拓展,就能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要相信,它一定会越来越强大。

 

我们最近在做社区矛盾调查,总是被拒绝,人们一看到我们拿出设备就躲得远远的,工作无法开展怎么办?

——放慢脚步,抛掉你的功利心,对于每一次采访都要用心发现,用情打动,真诚地去接触每一位受访者,才能让他们卸掉戒备之心。传销虽然可恨,大家可以想一想传销人员到底有什么魔力,让那么多老人甘愿上当受骗,甚至将其视为比亲生儿女还要亲的人。

 

我和受访者私下里相谈甚欢,摄像机一架起来,录音设备一举起来,他就忘词儿了,正式采访根本无法开始,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关于如何让受访者放松,减少其对环境的不适感,有技术层面和心理层面两个解决方案。技术层面,我们可以关闭机器指示灯,提示音,或在受访者看不到的地方进行录制;心理层面,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提问,先打开他的话匣子,放下你作为采访者、主持人的姿态,削弱与受访者的距离感,让他们觉得你就是他们的朋友,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信任环境。

 

关于这个问题,姚峘老师也深有感触,她结合自身多年电视媒体从业经验,告诉同学们,适当以一种仰视的眼光去和你接触的大众沟通,是一种让对方充满满足感与成就感最便捷的方法,而这些,不通过一次真正的采访同学们是无法起身体会到的,这也正是学院要求大家去做社区矛盾调查的初衷,希望同学们可以从讲座中吸取到自己需要的营养,更好地指导自己今后的实习实践活动。

 

音频是一种亲密的媒介,是人类历史上情感上有效的工具。俄勒冈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University of Oregon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副教授尼科尔·达赫曼(Nichole Dahmen)说,在过去的50年里,我们看到了人们对新闻背后的故事的兴趣。报道有助于让故事更深入、更有视角。广播和播客的美妙之处在于,你有机会听到人物的声音,听到社区里的声音。……故事里的人用他们自己的声音说话。融媒体时代,如何用声音让正能量入耳,更入心是值得我们每一位媒体从业者静心思考的问题。

 

撰文/ 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

图片/ 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