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动态

限时书店漫游指南③:想好了吗,中饭吃什么

2023.04.14            浏览量:

 

 

2005年,历史学家David Bell在《无书的未来》(A Bookless Future)一文中,指出电子书籍这种具有战略性与针对性的阅读方式,会给人一种获得权利的感觉。因为读者无需走入完整的行文逻辑,直接搜索其中一部分内容就可以获得知识构成,从而成为阅读的唯一主人。他认为这正是最危险的地方,因为信息不等同于知识,而搜索更不等同于阅读

 

碎片化信息的充斥和漫溢,将有限的理性知识淹没其中,越来越多的信息也将人们一步步困在原地。在瞬息万变的技术和媒介场景面前,我们是否还在思考与想象?存档思考与想象——限时书店便是回应。这场以小众出版平台为行动者网络共同书写的阅读图景,以存档为愿景,试图用书籍搭建起思考和想象的版图;以思考与想象为宣言,探索和跨越阅读的边界,捕捉转瞬而逝的细节,摆脱长期的认知沉淀;我们相信,用重建认知来介入世界是必要的,解答不是目的,启发每一次思考,进而充满好奇地去认识世界才是目的。

 

本次限时书店展览期间,我们邀请到五位新闻学教研室的专职教师,选择了展场不同的出版平台与刊物,为读者们带来【限时书店漫游指南】系列连载。历经近二十载实践与沉淀,文化传媒学院新闻学教研室关注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让学生充分浸泡在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意写作、深度报道等课程中,而这些素养与技能的实现都需要以大量阅读作为基础,学生的认知力与行动力由此生发。当阅读不再是从书本到个体的单向流动,通过阅读、交流与创作,用另一种方式打开的溯源之旅,每个人都能从另外的生命个体中看见彼此,拾获更多精神交流的可能性。

 

限时书店漫游指南 第三期

想好了吗,中饭吃什么

主笔:李为涵

溯源:限时书店Lep.展位出版物《SOTO

 

 

曾担任西部网编辑部主任及专栏部主任,期间先后参与历年全国两会报道及陕西两会报道、十四运会、丝博会等重大活动主题报道工作。负责西部网《专家谈》《秦知道》栏目制作,撰写深度稿件200余篇。任职期间获得陕西新闻奖一等奖2件,三等奖4件;陕西省人大新闻奖一等奖2件。

 

人活着活着,很多困惑自然解开,要么就是费事想了,但有一个问题由少时困扰到现在。每天都会有人问我,中午吃什么?


#1

食之本事

 

的书,我通常都是感兴趣的,之所以选择阅读《SOTO:中饭吃什么?》,大概是基于如下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读着不累,读来有趣,有时候可以长知识,有时候可以长见识,还因为我也喜欢吃;

 

二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他所供职过的伯尔尼专利局就是他的世俗修道院”“在地球上最接近天堂的地方",他在那里写出了不朽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狭义相对论)。而对我来说,品鉴美食就是我打开天堂之门的密钥,我通过它清修、冥想,通过唇齿间的触动同上帝交流。

 

这里的谈不只是谈简单的美味,更多的是谈我们与历史文化、我们与社会、我们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吃,是一场漫长的自我抵达。我们于一餐一饭间感知生命的滋味,并试图通过吃来参与历史、社会和生态,来探索另一条隐秘的生命轨迹。

 

#2

食色性也

 

一本关于谈的书,可能在一开始我们关注的就是食物的做法,而这本《SOTO:中饭吃什么?》不但介绍了众多午餐的种类,更多的是午餐的由来,追溯它的历史,我们更能深刻的去理解午餐在这漫长的历史中,随着人们生活习性的转变而发生的变化。

 

吃饭这件事上,很多习惯看起来特别天经地义,就比如说一日三餐,好像人生下来就应该这样,但其实不然。人一天应该吃几顿饭,当然是个问题。

 

 

食色,性也。出自于《尔雅》。古代的中国人用简单的文字阐述了人们本能的欲望。

 

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或四餐。早饭,汉代称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后所用之小食。

 

当历史在那些刀光剑影的岁月里更迭的同时,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

 

至唐代,寒具始有点心之称。《能改斋漫录》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至今,我国许多地区仍称早饭为早点。午饭,古人曾称之为中饭过中

 

《清明上河图》中繁华的都城商业街

 

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进一步繁荣,老百姓也正式开始一日三餐制。南宋的大诗人陆放翁有诗曰:疾行逾白步,健饭每三餐。三餐制也直接带动两宋时期的餐饮业的繁华,也带来了市坊餐饮间的竞争。

 

于是,在孟元老所著的《东京梦华录》里,对于北宋都城开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可以说囊括了一年四季的美食胜景。

 

当中国美食流行于全世界的今天,或许我们回根溯源时,才会发现我们的古人已然用他们的激情点燃了饮食男女那不息的火种,成为未来世界里那最滋味的清欢。

 

#3

食之多味

 

当日子越过越匆忙时,就很容易在吃喝这件事上,变得不讲究起来。吃得不讲究,活得也将就。因为对待食物的态度,往往也是对待生活的态度。

 

民以食为天。古往今来,美食让人们趋之若鹜。诗仙李白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的感慨。

 

对吃讲究的人,对生活也讲究。他们能从食物的五味调和里,品出人生百味;更重要的是,从好好吃饭里,得到活出烟火气的能力。

 

 

SOTO:中饭吃什么?》一书中,知名唱作人阿肆的成名曲《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的灵感来自学校飘香的鸡排,在阿肆看来吃货的世界很好懂。她喜欢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元素去创作,吃着炸鸡”“喝一下午的蓝山可能是因为它们勾起了吃货本能的反应。阿肆说过去的歌曲作品中比较少会直白运用食物去描述情绪,而她恰好运用了,所以大家用这个标签记住了她。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受访者谈时,让我对美食好感倍增。细读之后,我渐感到,将美食的味道与回忆的味道串联,才能让炉灶的温度与情感的温度共鸣。

 

前两天在水门国仔(算是泉州最有名的一家面线糊)被惊艳过,复杂调味带来的不仅仅是味蕾的兴奋,一下把我拽回到洛杉矶某家新加坡肉骨茶店的碗里,真是奇妙的味觉连接。但想想,宋元至明清时期泉州跟东南亚各地的往来,再到美国淘金时代就开始的亚洲移民潮,刺桐、星洲和罗省枝利自然而然地出现在同一勺汤里。书中受访者肖勇在回忆在品尝面线糊的感受时,从舌尖上品味到旅外华侨华人离别已久的故土味道,这般家乡的味道,有说不尽的乡愁。

 

 

全球化和科技让食物穿透凝固的时空,食物唾手可得。便捷的同时,也割裂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感知,混乱了我们关于记忆的情感。

 

而那些对吃还讲究的人,温温的白水、流心的鸡蛋、喷香的烤肉、鲜亮的蔬菜……食物用美好构筑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却在不经意间治愈他们疲倦的心。

 

#4

滋味人生

 

人们常说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现在社会人的生活节奏很快,有时候工作甚至占据了生活的绝大部分,所谓的一日三餐也经常被无情地忽略,不是忙到忘记吃,就是随便应付一下。

 

但事实上,饮食使我们的生命得以延续,饮食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饮食还有另一个作用,你的人生的丰富程度与人生可被记忆的场景,大多数跟饮食有关,这些饮食带给我们的辛、酸、苦、辣、甜,也正好就是我们人生的写照。

 

 

SOTO:中饭吃什么?》一书中,从农场到餐桌的造梦者,耕种中西田地的农人洪嘉明自2013年起先后在云南大理、苏州震泽等地建立有机农场,多年来探索自然耕种、农业创新,同时建立天然食材供销平台,推动可持续生活。

 

洪嘉明的农场起源于于几年前的实验,办农场的最初原因理由非常私人化,就是为家人保有一片无后顾之忧的饮食生态。

 

在他看来,对大多城市人而言,菜场是获取食物的源头,也是创造美味的起点。菜场和吃饭本身就是连带关系,两者之间自然可以零距离。像巴塞罗那的博克利亚市场(La Boqueria),伦敦的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这类菜场美食圣地,也得到了全球食客赞赏。

 

他所经营柴米多餐厅,致力于将火、种子和生产带进城市。通过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通过烘托自己的才情,通过表达对这个世界的爱和依恋。

 

 

当然,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洪嘉明的例子只是当代人重新审视生命、人与食物等的关系,用味觉情绪去感知更深度的世界的一个缩影。

 

中饭吃什么?讲究还是将就?快慢与否?去哪里吃?无论怎么选,这种对具体生活的掌控感,正是午餐的迷人之处。

 

所以,你今天中饭吃什么呢?



限时书店vol.1 “存档思考与想象

正在展出

欢迎各位朋友线下观展

微博、小红书有丰富活动及奖品等你哦

 

展期:2023320—510

地点:西安欧亚学院南A教学楼1F

 

 

感谢以下出版机构支持(按照首字母排序)

 

撰文/ 李为涵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