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7
浏览量:
The object of art is to give life a shape.
-- Shakespeare
艺术的目的是赋予生命形状。
---莎士比亚
内省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我是谁?”“我与他人有何不同?”“我的优点和长处在哪里?”戏剧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内心,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戏剧教育除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信养成、激发创造力、领导力、沟通力等,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甚至感知世界方式的提升,以及理解他人的同理心的培养。
文化传媒学院的Vita戏剧工作坊就为学生们带来了这样的戏剧体验,践行了创造性戏剧教育的理念。Vita戏剧工作坊是文化传媒学院众多专业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创意类项目,在刚刚过去的这一学期,20余名学生身体力行地实践了戏剧制作的全流程,最终产出了《西安假日》这部剧。三个月的时间,Vita博士带领学生进行了一场真实戏剧的项目运作,也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改革。
Stage1
开始前的开始
从去年的《和而不同》Vita戏剧工作坊初次和学生见面,到今年的《西安假日》校内首映,一年的时间,Vita戏剧工作坊已经面向全分院学生开出四期戏剧体验课程。但不同于前三期3-5天的短期戏剧体验工作坊,《西安假日》从想法萌生的那一刻,就意味着Vita要“大干一场”了!
对参与《西安假日》的学生来说,从海选到演出用了83天的时间,但是对Vita博士来说,前期准备是六个月甚至一年更久的时间。为什么会想到要真正的制作一部戏剧呢?Vita博士说,3-5天的戏剧体验只能带给学生情绪上的释放,如果没有最终的作品,没有产出作品的过程,就无法真正的让学生理解到底什么是戏剧。而当Vita拿出一份长达13页的策划书时,我们就知道,《西安假日》一定可以成功!所以,那就开始吧!这一次,来一场真正的戏剧之旅!
《西安假日》提案书思维导图-- 2021年11月
Stage2
为什么是《西安假日》
Vita博士分析了几个不同的剧本后,最终选择了《莫斯科假日》。俄罗斯作家亚历山大·库兹耶科夫(Alexander Kuznjecov)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为年轻人创作的了这部戏剧,它曾在克罗地亚制作并且成功演出。这是一部和年轻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剧,即使它写于50年前,也能反映年轻人的内心。
从《莫斯科假日》到《西安假日》,剧本首先经历了由克罗地亚语到英语的翻译过程,又从英语翻译为中文。这三个月的翻译过程,Vita博士和翻译老师一句一句对台词和剧情,创造性地将故事背景、人物关系从70年代的莫斯科改为90年代的西安。
《西安假日》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个女孩在西安度过了一个奇妙假期的故事。李玉凤(女主)来自东北延边,喜欢历史的她非常喜欢西安。她决定给西安的某人写信,于是将信寄给了西安十五中学十五班的十五号,和她的学校班级号码一样。生活在西安的郑文华(男主)收到了这封信,之后他们通信三年,相交甚欢。某个暑假,李玉凤决定来西安与郑文华见面。由于不自信,他俩之前互相寄了假照片,最终郑文华请他的好朋友张伟替他去和李玉凤见面,在这个过程中,李玉凤和张伟相爱了,在谎言和真相的冲突下,李玉凤也遭受了一次关乎自信的重大打击。
李玉凤和张伟剧照
身份认同是这个时代年轻人最突出的问题,如何接受不被认可的自我是这部剧的核心,李玉凤的不自信,张伟的不自信,郑文华的不自信,最终他们真诚面对,改变错乱的身份,重新找回自我。
Vita博士说:“《西安假日》是面向所有想要看到关于年轻人问题的表演的年轻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展示出我们学生的天赋和能力。”这就是艺术和戏剧的魔力:它有能力改变观众、个人或整体,改变他们,给他们一种顿悟的体验,改变他们的生活,打开他们的心灵和思维方式。
Stage 3
将虚构变为真实
2022年4月14日,《西安假日》正式启动表演团队招募,短短两天就吸引了100多名学生报名,甚至有不少其他分院的学生慕名而来。经过三轮的海选,Vita博士最终选拔了24名学生成立了《西安假日》剧组,这24名学生分别来自文化传媒学院、艾德艺术学院、金融学院和会计学院。
海选现场
美国戏剧教育的先驱威尼弗雷德·沃德(Winifred Ward)在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创造性戏剧被界定为“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引导者指导下想像、扮演和反思人类真实的或想像的经验。”《西安假日》就是一次创造性戏剧的实践。学生们在剧组里担任了演员、导演、制片人、摄影师、舞台管理、设计、编剧、公关等各种不同的职位。从策划、准备、创作、排练、表演到推广,由Vita博士带领,学生为主体,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来完成全流程的戏剧表演项目制作。
第一次排练合影
这个项目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有学生对戏剧的理解都为零,演员们更是要从打开自我、台词功底、表演基础开始训练;团队成员互相不认识,团队合作从陌生到默契需要一个很长的磨合时间;Vita博士的指导过程需要翻译老师的配合,从英文到中文的转换,学生的理解,语言带来的障碍有时候比想象中更大;还有全组人员排练时间的协调、剧本的修改、舞台的选址搭建、妆发道具的购买和定做、公关宣传推广等等……
艺术团老师指导演员们的发声和换气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的每位学生都有着巨大的内驱力和热情去克服重重困难。为了更专业,他们自发请艺术团的老师对演员的发音和台词等基本功进行纠正训练;为了赶进度,他们会在空余时间主动联系Vita要求排练,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休息,几乎每天都持续排练3-4小时以上;为了演出真实,剧中男二张伟的扮演者从四月份就开始了拳击学习和健身,在演出时真正成为了一名拳击手;为了找到符合演出背景的道具,剧组去钟楼和回民街进行实地考察,不断求证……
一起采购服装道具
在三个月的时间里,学生们从完全不了解剧组工作,到游刃有余地进行戏剧表演和戏剧制作,《西安假日》项目从无变有,从虚构变成真实,将纸上的文字,变为了一个精彩的舞台。
Stage 4
意外提前的首映
2022年7月5日,在文化传媒学院一楼大厅,Vita博士和学生们正在准备7月6日首映前的最后一次正式彩排。大家期待着三个月的成果,期待着庆功宴,期待着暑假。可就在彩排开始前的一个半小时,学生们收到了6日0时起西安将实行7天临时性管控的消息。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着演出大厅,首映怎么办?要被封控在学校了吗?还能放假吗?已经买好的机票怎么办?还能回家吗?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学生们有的开始哭,有的不想演了,甚至和Vita发生了冲突。
Vita博士迅速作出决策,明天不能首映了,那就今天!!!我们可以损失观众,但不能损失这三个月辛苦的付出。今天,我们为自己演出!短短十分钟,学生们整理好情绪,不再哭泣,不再焦虑,立刻投入到真正的首映准备过程中。
19点整,《西安假日》就这样正式首映了!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郝春怡、院长助理曹小娟、西安欧亚学院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丁洁全程参与了首映。演出开始后,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得知首映提前,专程赶来观看首映。学生们以十二分的精气神圆满完成了意外提前的首映!
胡董事长在演出结束后对学生说:“你们要相信自己,要以自己为荣,不要成为别人,只要你自己喜欢,干什么都可以,这就是欧亚想为你们做的事。”
学生感悟
01
《西安假日》戏剧制片人 邓欣楠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戏剧的幕后工作,从剧本到道具包括排练和宣传,每个环节都紧紧相扣。我看到了一部话剧表演是怎么诞生的,在每一个环节里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很重要。这是一次非常特别的经历,与Vita教授一起工作,近距离的感受戏剧。
02
《西安假日》舞台管理 毛佳月
参与到《西安假日》话剧中,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从刚开始排练,时间就非常紧张,大家都尽力去做到最好,一直以饱满的心态去迎接这一挑战,无论是从服装,道具,灯光,还是从语言的表达,都凝结了我们的汗水。虽然《西安假日》只是一个小小的话剧,但对于我们来说,这是大学生活中的一次锻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安假日》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
03
《西安假日》清洁工饰演者 陈思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西安假日》是我们每个人的心血,大家都将自己的时间以及最好的状态奉献给了它。大家一起排练,一起欢笑,一起采购物资,度过了许许多多个日夜。西安假日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看着它一点点长大成人,一幕幕都变得明了;再对它进行“教育”,Vita老师和老伊一起给我们抠细节,代入人物,此刻我就是那个机场清洁工,行为动作都应该是她所会做的,老师们细化到眼神的动作,甚至是站位,最后的ending pose。终于,它迎来了成人礼,被大家所看到。看到大家都在笑的时候,我们就成功了,那份喜悦与激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更感受到了话剧的魅力,舞台的神圣感。
04
《西安假日》群演及后期剪辑 冯久辉
在大一的下半学期,我参加了vita的《西安假日》。在这三个月的过程中,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一个戏剧从筹办选角排练到最后表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学习到应该如何去团队合作,怎么更好的去和别人沟通问题。也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能够参加,更好的锻炼自己。
剧场即教室,舞台即人生。在扮演角色时,既能学习表演的技能,又能借此感受不同的人生际遇,在特定的情景下,设身处地地“沉浸”其中,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是提升自我认知的过程。相信《西安假日》给予学生的启发,远不止“演”这么简单。除了角色扮演、剧本创作、团队协作、情景体验等环节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未来,Vita戏剧工作坊将继续探索,为学生们提供更大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