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1
浏览量:
疫情之下,世界各地的文化群体不断碰撞交融:民族文化与外域文化的融合与交流、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小众趣味与大众趣味的分化,新与旧的碰撞催化了我们对文化潮流发展的聚焦。自疫情发生以来,文化对立与争论层出不穷,以自媒体短视频为载体的传播方式,让纪录片走向每一个普通人。
文化潮流观察第一季第一期“纪录片的过去与未来潮流”活动以纪录片为切入口,与文传师生共同探讨、体验纪录片的变迁发展所带来的奇妙体验,同时也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潮流变迁。
王杨老师分享中
“以前的纪录片更多使用传统的叙事方式,用很多历史资料来讲述历史事件,或者是类似于动物世界的形式,以至于给大多数人留下了刻板印象。全媒体时代,主流创作转变方向,新纪录运动产生,纪录片进入多元化时代,产生了很多创新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创作方法与风格上向电影靠拢,国内的B站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纪录片,例如《舞千年》。
回顾纪录片的发展史、发展框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新的创作方法。不论形式如何,一部好的纪录片应当建立在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电影般的叙事手法基础上,在直接性与真实性的双重作用中,介入创作者的情感,使纪录片不断趋向真理。近两年,纪录片发展变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潮”起来的纪录片颠覆了我们对以往纪录片的刻板印象,它在形式、风格、讲述上不断革新,从一个小众的学科变得更加实用。
从目前中国纪录片发展现状来看,纪录片已经成为了国家文化行为的一部分。自我国90年代文化自然觉醒,新纪录片运动从此刻兴起。在2006年至2013年这一时间段里,独立纪录片不断发展,创作者与受众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各省级电影机构的探索积累、CCTV9纪录频道的创立以及B站纪录片模式的快速发展,媒体纪录片制作呈现爆发式增长。短视频媒体的发展,让许多“平凡人”也能在平台多样性的驱动下,加入“寻找真实”的队伍之中。观众对纪录片的认知也不断推动了国际合作,未来纪录片也将成为大有可为的媒介发展模式。
薛明老师分享中
团队组建是一部优质纪录片的开端,需要导演与摄影师建立默契配合和良性合作,共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纪录片的拍摄往往需要团队成员具备迅速反应的能力,不同于剧情片按照脚本执行,纪录片拍摄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现场抓拍,但这些抓拍并非完全没有预兆,当你与拍摄对象建立基本联系之后,你对他的了解越深,对他行为的预判能力就越强。
对于创作性与独立思考的作者式纪录片和纪录电影,则要求拍摄团队对纪录片匠心打磨。摄影机记录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镜头画面,更是记录人间烟火气展现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并将属于自我的具有感染力的思想向受众传达。
戴军老师分享中
新世纪以来,在市场经济和娱乐化的背景下,纪录片在传统影院、电视媒介播映平台的传播越发艰难。相比之下,新媒体却在悄悄地改变着纪录片的传播方式,甚至有取代传统媒介逐步成为纪录片新的传播阵地之势。例如,近年来央视网在深耕央视纪录片资源的同时,深入纪录片行业打造优质IP内容,以互联网思维创新驱动新媒体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纪录片领域中形成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至今,平台已经推出了一批有口皆碑的精良之作,包括《人生第一次》《非常中国》等。
当下,纪录片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很多纪录片在观众的视野中不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娱乐性和知识性并存,也能够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去制作纪录片。我们处在一个人人都看纪录片的时代,这意味着市场需要更多的故事、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好的资源,有许多新的叙事方法和视觉呈现方式供制作人去探索。正如央视纪录频道总监梁红所说:“未来的纪录片必定是具有高度媒体融合属性的,兼存社会价值、产业价值以及新型传播模式的纪录片业态。”
主办 | 私读、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
协办 | 小众造物实验室
策划 | 戴君、杨磊、郝春怡
执行 | Esme、吴锦、董艺璇
供稿 | 王颖 章鸿昱
拍摄 | 龚馨怡 张莉 赵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