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9
浏览量:
4月27日,文化传媒学院书影系列读书会活动顺利举行,本次活动邀请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专业博士研究生黄笑老师为大家分享《交往在云端:数字时代的人际关系》,带我们深入了解数字时代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黄笑,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信息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互联网群体传播、互联网叙事与社交媒体。目前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群体传播对网络叙事结构与文化思潮的影响研究》的相关研究工作。
面对层出不穷的新媒体,我们往往有两种反应:对人际交往的浅薄化表示担忧;新媒体为我们创造了更多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机会,从而形成了更强大、更多样化的关系链。在此基础上,黄笑老师首先帮我们厘清七个关键性概念,以充分了解数字媒体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交互性、时间结构、社交线索、存储、可复制性、可及性和移动性。
黄笑老师解读道,理解新媒体及其潜在影响,需要我们考虑媒体的技术特征,以及这些特征所唤起的我们对于个体、文化、历史的假设和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传播的有关技术的信息是具有自反性的,它在透露我们对技术的使用方式的同时,也透露了我们作为传播者的观念。
接下来,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数字空间中,借助技术的中介化传播成为主要的传播形式。技术决定论认为,中介化传播缺失足够的社交线索,并且有潜在的传播异步性,会导致人际交往品质的下降,甚至会产生敌对矛盾。但也要看到,在中介化互动中创造了新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社交线索,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全新的社交语境与文化,重塑了新媒体本身。
网络媒介打破了传统社区的地理边界,在网络空间中相遇、讨论,形成数字化“虚拟社区”(virtual community)。在这样的社区中,人们拥有社区内部的身份属性及“规范”,成员之间通过约定俗成的准则进行表达与实践。
同时,应用程序是人们共同“聚居” 的一种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融入了一种共存感。通过这种聚居,人们共同进入一个复杂的生活世界。这些媒介联合起来,能组成我们管理情感和关系的一种整体的可供性结构。
最后,黄笑老师总结,在新一代传播技术发明数千年后,我们仍然致力于保持人际关系和我们自身的真实性。数字媒体既没有拯救我们,也没有毁掉我们,更不是在重塑我们。答案并不是非此即彼、可以比较的。关键在于,谁在进行、为了什么、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传播,以及他们对此有何期待。
经过思维的碰撞和共鸣,同学们都获益匪浅,共同深入探讨数字媒体时代下的新媒体的发展对我们的困扰以及新媒体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供稿 | 文化传媒学院学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