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24
浏览量:
专业实践活动是文化传媒学院本科各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与专业相关度很高的实践项目进行专业知识的实践化体现。旨在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将专业知识得到实践的升华,同时也可以从实践中得到鼓励和收获。
此次实践活动将通过实地调研及现场交流的方式进行教授与学习,希望学生能够达成以下主要学习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趋势与行业需求,掌握非遗文化的特点。
(二)对培养同学们的文化鉴赏能力,提升创意思维能力。
(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能创作出符合要求的实践作品。
2021年6月19日—6月20日,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数字出版课程组教师刘申、刘立红、黄静老师和实践课程组教师王谦、赵天天老师带领分院19级学生前往韩城,开展为期两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活动。
韩城
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黄河西岸,关中盆地东北隅,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距省会西安240余千米,总面积1621平方千米。韩城历史悠久,夏、商时期以“龙门”代称,西周称韩(侯)国,后为梁(伯)国,春秋战国为少梁邑。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置夏阳县,隋开皇十八年(598)改称“韩城县”,其后有多次变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复名韩城县,此后再无变更。
01 游览古城三庙
非遗文化之旅的第一站为著名的韩城古城三庙,古城三庙由古城东部的文庙(国保)、东营庙(省保)及城隍庙(国保)组成,涵盖宋、元、明、清各代古建风格的单体建筑100余座,其中最有观赏价值的当属文庙。
韩城文庙坐落在陕西省渭南韩城市老城东学巷,是一组保存完整的古代建筑群。据近年出版的《韩城市文物志》载:韩城文庙具体始建年代不详,通过相关文物考证、推断,文庙当始建于唐初,经历代的重修扩建,其建筑风格集宋、元、明、清于一体,有“四代建筑一庙收”之说。虽经历代重修,但文庙庙内主要建筑之结构、形状基本未变,为陕西省现存十三世纪以来较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1977年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韩城文庙作为明代古建筑代表,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同学们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参观游览,一边专注地听着关于文庙的历史故事和建筑特色,一边认真地欣赏和记录。
文庙坐北朝南,不设南门,共有四进院落。主要建筑以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正谊明道门、明伦堂、尊经阁等构成一条南北长200米的中轴线。该庙在建筑设计上强调中轴线相对称的格局,利用层层递进的院落,按功能合理布置建筑,庙学结合,是研究明初地方文庙建筑的范例。
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兴致盎然,多次向讲解员提问,表现出对韩城三庙建筑设计与文化内涵的浓厚兴趣。
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古城三庙
02 体验花馍制作
花馍是韩城非遗文化传承的一张靓丽名片,它既是博大精深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老百姓婚丧嫁娶日常生活中喜爱的手工艺品。韩城花馍以制作精巧、造型丰富、品种繁多、寓义深刻而著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2013年,花馍制作被列入渭南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
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来到韩城市涧南村的一家看似普通的农舍里,探访花馍制作的秘密,听花馍传承人亲口讲述那些关于花馍的故事。
学生们听花馍传承人讲述花馍的历史与故事
韩城花馍是陕西韩城面塑的代表,名称不同,寓意不同、各有讲究。祭祀、节庆、节令,婚丧嫁娶都有着各自相应的种类。造型朴素而又精巧的花馍,对于韩城人来说,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对未来的祈愿和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韩城花馍的外形特色,如同汉魏石雕,手法简练,只求神似,与中国画中的水墨写意如出一辙。常见的有虎形、龙形、鱼形、鸡形、兔形等,小者不足一两,大者三五斤。
色彩缤纷的韩城花馍
花馍传承人现场进行了表演,一双巧手将面团上揉捏成形,再通过剪刀、梳子、镊子这些常见工具进行雕琢,普通的面团立刻变得与众不同、精致可爱。
花馍传承人演示刺猬花馍的制作过程
同学们也都按捺不住好奇心,纷纷跟着花馍传承人学习动手做起花馍,一开始也捏得歪歪扭扭、不得要领,在花馍传承人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尝试将手里的面团捏成蝴蝶、金鱼、刺猬等不同的形状,在经历过蒸制和上色后,竟然也收获了像模像样的花馍作品。
学生为蒸好的花馍上色
03 走进“世界民居之瑰宝”党家村
第二天一早,师生们一起来到了位于韩城东北方向的党家村参观学习。据导游小姐姐介绍,如果从合适的角度俯瞰,将会看到党家村整体为一个宝葫芦形状,意为“风水宝地”。
党家村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党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村中有123座四合院、11座祠堂、25个哨楼,以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
跟随导游的指引,脚踩着泛青的石板巷道,穿梭在迷宫般的高门大户老宅之间,抬眼之处尽是雕梁画栋,老宅子那精美的门楣、精致的影壁、考究的格局,每一处细节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向我们默默诉说着一段段过去的时光,让人不禁有一种时光倒流、误闯桃源、不知魏晋之感。
同学们听得认真,观得仔细,一处处去抚摸,一点点去感悟,时不时拍下照片,或者来一段影像,又或者驻足细察,三两个聚在一起轻声讨论,好像生怕惊动了历史的沉静。
师生一行人徜徉在村子的巷道里,包裹在叹为观止的古建民居里,唏嘘一段段历史中的故事,感叹着先民祖辈的辛劳和智慧,用影像或文字捡拾历史的碎片。此行不虚,我们安静地走来,又默默地走开,带着几许感动、几许沉思。
04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go!
梁带村两周遗址发现于2004年10月,位于韩城市区东北7公里的西庄镇梁带村村北。经过几次考古调查表明,该遗址为两周时期,分墓葬区和遗址区两个部分,出土金、玉、铜器等各类文物 2 万余件(组),仅珍贵文物就有3千余件(组)。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就建立在已发掘的芮国墓地遗址西侧,2018年2月 14 正式对外开放,对外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等798件珍贵文物,基本陈列以“古芮寻微 故国韶光”为主题,通过梁带村发现的周代遗址及出土的 600 余件(组)精品文物,再现了芮国曾经灿烂的历史文化。
同学们一走进博物馆内,目光便被一件件厚重古朴的古文物所吸引,历史的风尘像一幅幅画卷般展现在面前,讲述着它们那段被人遗忘的历史秘辛。
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珍贵藏品
同学们在结束了博物馆的参观后表现出震惊与欣喜——“没想到在韩城会有这么宏大规模的非常现代化的博物馆,太壮观了!”
05 亲身体验西周礼仪
参观完芮国博物馆,同学们又有机会体验西周礼仪。在馆长的带领下,大家纷纷穿上汉服,学习并尝试了西周时期盛行的礼仪游戏——投壶。
投壶是古代士大夫饮酒时博弈助兴的一种游艺项目,起源于春秋,盛于魏晋,衰于清朝,其发展历经从礼仪性到娱乐化的演变。从“宫廷贵族专属”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投壶在仪式、规则、器物形制方面发生系列变化,反映出社会思想的发展和不同时代的大众审美情趣。
馆长很详细地讲解了汉服穿戴要求,很轻松幽默地演示了西周礼仪的多个细节,并带领大家体验了投壶游戏。
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跃跃欲试,将汉服穿戴在身,摇身一变,以古人的样子互相行礼、拜礼。整个场面庄严、肃穆。
穿上汉服,体验西周礼仪
06 带上洛阳铲,去挖宝!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投壶游戏结束后,师生一行又马不停蹄地开启了另一场体验游戏——考古挖掘。
大家跟随博物馆工作人员来到考古体验基地,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体验了“挖宝”的乐趣。
考古体验基地,学生体奋力“挖宝”
供稿/数字出版专业教师
图片/数版19级王淼、郭奕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