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动态

质量思享汇 | 以赛促创,深化教改——文化传媒学院第八届教学大赛圆满成功

2020.11.26            浏览量:


为贯彻欧亚质量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激发分院课堂教学活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落实学校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的使命,2020年11月20日,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第八届教学大赛暨课程培训交流会在教学南区A-402室举办。

 

今年是文化传媒学院教学大赛的第八年,与以往比赛模式不同的是本次比赛分为课程组评选推荐、赛前培训、分院初审以及最后决赛四个阶段。


 


此次大赛共18名教师参赛,由文化传媒学院领导、专家顾问以及特别观察员组成评审小组根据各位参赛教师的现场表现进行评分。本次大赛旨在让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每位参赛老师限时20分钟进行现场教学设计展示和讲授(包括5分钟课程说课,15分钟课程讲授),此次大赛主持人为刘阳老师。


 

主持人 刘阳老师


“大赛内容”

Competition Content

首位上场的是李佳寅老师,李老师为大家带来《新媒体运营》课程中“素材的作用与概念”内容分享,主要是带给学生们一个全栈性的新媒体运营塑造。其中侧重于新媒体运营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集材,其满足现有用户需求、转化潜在用户,保障选题完成。


 

李佳寅老师——《新媒体运营》


网络与新媒体课程组的负责人罗丽霞老师笑谈《新媒体运营》这个课程是“老瓶装新酒”。新媒体时代的更新十分迅速,虽然课程框架相较之前一般无二,但内容会随着时代不断填充、不断丰富,不断发展。


 

罗丽霞老师


龚辰老师带来了《影视剧本创作2》的课程分享,为大家总结了新闻改编成剧本故事的三个技巧:“从时空出发设置剧本的背景、创造出戏剧化的人物、扩充增加剧本脉络及情节”,并以“原创剧本”示范为亮点,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切实掌握和运用影视剧本的改编技巧。


 

龚辰老师——《影视剧本创作2


杜丽洁老师分享了《传播研究方法》教学内容。她从问卷调查法为切入点进行阐述,分别从六个方面:标题、封面信、问卷编号、问题、答案、结束语展开。最后平台课课程组组长点评到:期待与遗憾并存,勉励与鞭策共生。特别观察员李敏老师点评到:百花齐放的课程形态更多的展现了学生该怎么学、老师该如何教,杜老师为我们分享了一种更好的教学方法。

 

 

杜丽洁老师——《传播研究方法》


徐海冰老师讲授了《广播电视编导概论》模块内容。以真人秀作为案例分析其带来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总结出,真人秀不仅有娱乐性,还要关注社会热点,在引导正确价值观的同时,还要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网络自制节目与传统平台相比,虽节奏不一但其根本仍是一致。


 

徐海冰老师——《广播电视编导概论》


文化传媒学院执行院长闫晋瑛副教授点评到:“老师们应当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从教与学的方式引申学生教学方法以及课外学习辅导路径,着重强调课内课外一体化,有动态的复盘和调整机制。”


 

闫晋瑛院长点评


屈雯静老师带来了《跨文化传播》的课程分享,从“教学、设计、创新、效果”四方面入手,多角度分析提高学生能力的可实施举措。屈老师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设计课程,让学生课前通过观看电影填写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文化冲击概念的误区,在课堂上通过案例分析和情景展示帮助学生分清文化冲击和文化冲突的区别。

 

 

屈雯静老师——《跨文化传播》


黄静老师讲授课程为《数字交互技术应用》。此专业核心课重点培养同学们学习掌握数字内容产品全流程生产能力。特别观察员曹晶晶老师点评到:“在基础分析下把自己的课程目标清晰拆解,从知识、能力、情感目标上改变到学生的学习上,落实了以学生为核心的混合式教学。”


 

黄静老师——《数字交互技术应用》

 

张媛老师分享的是《视听语言》课程中“声音的分类”版块内容。她为大家讲授了影视中声音分为人声(旁白、对白、独白)、音乐和音响这三种类别。其中合理使用音乐可以把受众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谈到这里,张媛老师举了最近上线的电影《八佰》为例来为大家讲解,这部影片就充分使用了以上讲到的技巧,使用紧张适宜的背景音乐,将观影者带入“那个四行仓库”。

 

张媛老师——《视听语言》


接下来,任梦慈老师为大家分享的是《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中PR基础Ⅱ-视频关键帧”模块的内容。她表示,关键帧技术运用在视频转换前后场景具有举足轻重的效果。同时,通过一步步真刀真枪的动手操作演示用关键帧来进行画面转换的操作方法,运用“小技巧”得以使视频完美化、细致化。

 

 

任梦慈老师——《数字媒体技术》


文化传媒学院顾问申玲玲老师作出总结:“老师们聚焦点在于学生,致力抓住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构思出各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活跃度,打造了全方位学习环境(课前课后、线上线下),课堂上展现出的亮点十足。”

 

 

申玲玲老师


下半场由呼瑶老师开场,呼瑶老师分享的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模块内容。她以一名企业销售高管在创业和工作阶段的经历为案例进行讲述,培养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与新闻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在场景特写中运用全景中景的多角度细节描述凸显人物特征,从而调动所有感观文字中的现场感。

 

 

呼瑶老师——《新闻采访与写作》


随后,吴锦老师讲授了《融合新闻》课程中“整合传播策划”模块内容。结合自身的马拉松比赛经历进行生动教学,深度剖析融合新闻的价值与意义,将融合新闻报道方法简单化,以至于最终更好地呈现融合新闻作品。

 

 

吴锦老师——《融合新闻》


史楠老师讲述关于《移动信息传播》课程方面的内容。从课程概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蜂巢”和“圆圈”两个用户体验模型,旨在让学生掌握移动信息传播课程的内涵及其发展趋势。

 

史楠老师——《移动信息传播》


贺晓彤老师演讲的课程是《传播学》模块内容,她简述了该课程的四个教学目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教学、交流分享教学”四个模块组成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在网络上的人际传播里,贺晓彤老师希望学生可以构建起批判公共事务的能力。


 

贺晓彤老师——《传播学》


紧接着高洁老师以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例透析《影视剧本创作》课程模块内容。教授类型叙事和艺术、文艺类叙事方法来开发学生短片创作创新思维。熟练运用影视创作技巧,掌握剧本专业创作格式及项目对接能力,从而达到应用型培养目标。


 

高洁老师——《影视剧本创作》

 

姚晓彤老师以摄影与影像中的构图为出发点,展开了四种不同的构图方式讲授。位于首位的就是我们常用的九宫格构图,其中以手机摄像最为典型。基于对角线构图,姚老师也优选《每日经济新闻》中的画面,向我们展示其中蕴含的活泼、灵动。其次是框架式构图和对称式构图,姚老师选用的疫情图片形象地展现出该方式构图技巧。

 

 

姚晓彤老师——《摄影与摄像基础》


刘申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说让在场师生快速融入课堂。“线的三大目标、造型语言的平面构成”这些存活于课本中的理论在刘申老师开场自制的微课中变得具体生动。刘老师让线有了性格,直、竖、斜、曲线都有了独特的情绪。传递给同学们的不再是冰冷的知识,而是有温度的共鸣。

 

 

刘申老师——《视觉设计与传播》

 

文化的创新与民族的自信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宋小乐老师的《文化创意与策划》课程分享,更是让其进一步走进现场师生心中。宋老师不仅为我们介绍了欧亚学院文创的大量资源,更带我们见证了一场数字文创与传统文的美丽邂逅——数字故宫。挥指而动即领略数百个辉煌的宫殿、上千块绝美的地毯。


 

宋小乐老师——《文化创意与策划》


冯琬钊老师致力于让学生能真正去使用媒介,解析了媒介素养的八个基本点。冯老师说“读书要把书越读越薄”,为此冯老师提取关键,融为精华——“建构、意识形态、符号”八个字。化难未简,激发学生的自主性,真正做到不同理解,不同思考的开拓性课堂。


 

冯琬钊老师——《媒介素养》


表达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如今表达却成为大多数人的难题。杨冉老师活跃的课堂氛围正是打开了这扇困难的大门。杨老师采用现场互动教学授予学生“五位一体的表达方式、多人小组积分制度、表达的四项基本原则”等多项知识。极具个人风格的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在欢笑之余也能让人记忆犹新。


 

杨冉老师——《创意表达》


西安欧亚学院高级顾问戚世梁教授对于今天所有参赛的老师给予了中肯的评价。他指出:“要学会分析,用方法让学生自主开动脑筋,不能由老师一直灌输理论知识,不然老师未老就先成了“老老师”了”。还指出“积极模拟未来工作环境的形式,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在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戚老师不仅从教学的科学性、逻辑性、思想性角度出发,更从教学方式的创新、现场气氛等方面给出综合评价。

 

 

高级顾问戚世梁教授点评

 

“获奖名单”

Lists of Awards

 

一等奖:史楠

 

二等奖:贺晓肜、杨冉

 

三等奖:刘申、屈雯静、宋小乐

 

课程设计奖:任梦慈、杜丽洁、吴锦

 

优秀奖:徐海冰、姚晓彤、张媛、黄静、龚辰、呼瑶、高洁、冯婉钊、李佳寅

 

最佳课程组:网络与新媒体课程组

 

文化传媒学院今后将持续深化分院教育教学改革,以赛促教,以赛促创,以赛促学,从教育教学改革入手,促进课程重构,加强课程质量保障,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能力,引导并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激发全体教师对教育的激情和热爱,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作用。

 

供稿/文化传媒学院雷霆特别报道小祖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