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7
文化传媒学院
浏览量:
或许,我们可以走的更远
——专访我校文化传媒学院赴美国密苏里大学交换生刘家琛同学
天空湛蓝得几近透明,白墙灰瓦,明净的大窗,和煦的阳光这一切静卧在密西西比河以西这美丽的国度里。轻揽臂弯,是一汪海水的深蓝忧郁;它颔首轻眺,洒一地彩虹玫瑰的绚丽;而它不经意的回眸一笑倾泻的,是满眼金色的阳光。和我们有一个和我们有一个约定。静默,轻启,让睫毛和心跳一起,去印证主人公的风雨兼程。
“醉过方知酒最浓”,刘家琛短暂的赴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半年交换之旅已成如烟往事,异域的精彩只有真正品味过的人才会明白。
遇到最精彩的“她”
美国密苏里大学可以提供265种以上的学位课程,在教学与研究方面声名卓著,是该州唯一一所同时兼为美国大学协会会员和卡内基高等教育基金会评出的“博士科研/横向研究型大学”。在美国,获得同等双料头衔的大学也不过35所。密苏里大学也是密苏里州唯一一所美国大学学术协会认证的学术型明星大学,拥有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在美国,由于新闻界舆论监督权太大,所以又有“隐形的第四界”之称(美国三权分立,新闻第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催生了该校的政界校友发展。而该校坚持美国传统的理科教学观念,作业和考试非常多,学生功课有一定的压力。华人较少,中国学生约1000多名。
而就是在这里,刘家琛看到了专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在媒介融合方面。而在思想方面刘家琛还是看到了差距吧。国外先进的媒体教育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让他很惊讶,甚至可以说是震撼。他觉得最大的收获应该是通过发现差距找到了今后自己发展的方向和标准。
回想最喜欢的“她”
对于自己去密苏立大学这一举动,刘家琛表示,“大部分的国内新闻学生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做好现有的媒体工作,很少回去想如何通过新的技术和手段来让原有的媒体更加有活力。但是现在的媒体环境是很复杂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变革的时期,有时候往往掌握几门新闻方面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具有灵活的思维,我之前的思维就是很死板,但是我在美国发现那里的学生的思维很灵活,所以会有很多更加有创造性的成果出现在学校中,而这也是为什么密苏里大学的新闻学学生在毕业之后更有竞争力,我觉得我现在更加需要锻炼的就是如何灵活的思维,不仅要有媒体工作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有跟上媒介发展的洞察力和嗅觉”。
经历奇趣不知回味,看着忘了,走着丢了。异国的求学诚然是刘家琛人生画卷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雷霆报道小组 张悦/供稿 慕春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