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动态

【学习分享】视野开阔 让新理念支撑教学 积极分享 让新信息服务教学

2014.09.04            浏览量:

——文化传媒学院系列分享会侧记

 

学期伊始,文化传媒学院组织了为期三天的教师学习分享研讨会。分院每学期都会为教师提供外出进修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学期教学工作开始前,利用分享研讨的形式使得每位外出进修的教师能够交流分享心得,让资源最优转化,教师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新学期专业建设谋划献言。

 

 结合业界需求 把脉教学发展

 

通过对南方发达地区传媒业的走访,高昱老师分享了主题为“南游记”的相关调研情况。高昱老师在分享中谈到:作为当地传媒业的代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以及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已经在全媒体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以南方报业集团为例,旗下的媒体产品链较为完善,形成了覆盖面广、内容量大的生产规模。其全媒体一体化平台的特点也较为显著:多格式采集的采编发手段;集线索汇集、选题管理、稿件查重选用于一体的采编发流程;以及初见成效的移动应用流程。

 

结合业界发展动向,高昱老师总结出业界对于全媒体人才的评价:缺乏基本技术常识、缺乏对新媒体的认识、缺乏“互联网思维”、缺乏保密安全意识。高昱老师认为,以上这些评价应当成为我们在教学中的发力点。

 

在高昱老师的分享中曾谈到深圳大学的辜教授,这位倡导“内容为王”的前辈提出:不能将学生引入“平台为王”的歧途。而这也引起了在座老师的讨论,毕竟“内容”和“技术”都是教学中所需要涉及的重点,两者之间究竟应以谁为主也一直是部分老师所感到困惑的。

 

闫晋瑛副院长结合大家的观点以及相关调研情况后谈到:以南方报业集团为例,编辑和记者都需要掌握必须的技术,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能出现偏废,一定要让学生具备门槛要求以上的相关技能。这也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方向。与此同时,新闻学专业也要重视新媒体,要考虑在教学中运用相关技术来实现教学目的。

 

王喜严副院长认为:目前分院已经同多家媒体开展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一步可以重点拓展本地媒体,让学生的实践活动直接“落地”,这样也与学院“发展应用型大学”的思路相吻合。

 

“大数据”带来大机遇 “可视化”尝试有前景

 

王娟老师与大家分享了有关网络“大数据”的相关情况。王娟老师认为:“大数据”的发展处在上升期,目前有众多正在致力于相关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从国内的相关背景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对数据库的建设持积极态度。而这些情况也提醒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忽视对“大数据”的研究。

 

王娟老师以“百度大数据”为例,分析其优势、特点以及用途,并将由“可视化”处理后的大数据新闻进行了重点介绍。这一新闻类型的亮点在于:能够全程、动态、及时、直观的展示某一新闻事件,从而满足受众多元化的需求。

 

基于部分“可视化”软件较易操作的特性,王娟老师建议分院在舆情及学术方面做出尝试。围绕这一话题,其他老师又从各自领域进行补充,最终形成的共识是: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学会找数据、最终通过技术手段得到切实有效的“可视化”结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应当具有不错的前景。

 

新媒介营销:新时代的驱动

 

2014高校媒介营销与管理主干课程在京如期展开,分院罗丽霞老师、余君老师和李盎老师参与了此次培训。分享会上,新的理念与思考交流碰撞,为教师们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分享会中,李盎老师从新媒介的角度切入,以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媒介融合研究中心杨溟老师和中国传媒大学张宏老师对新媒介技术的讨论为主,向大家分享了较为新颖的学术理论。“年轻一代是新时代如鱼得水的原住民”,杨溟老师从用户导向的角度为大家展示了新媒介时代对传统教育的颠覆,他认为在如今新技术与新浪潮的趋势下,传统的专业思维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专业的要求,碎片化的学习过程使得过分强调内容为王会丧失对媒介环境的敏感,这一观点与中国传媒大学的张宏老师颇为相似,张宏老师在他的新媒介时代营销战略教育课程中提到,媒介产业进入受各种屏幕支配的时代,在这一融媒时代下,内容与平台竞争时,内容终会沦为平台的附属。对于内容为王还是渠道为王的观点引起了分院老师们的讨论,在新媒介占领渠道的趋势下,强调内容仍是我们教育中的重点,不管是内容还是渠道,不可偏废才是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真正任务。

 

最后,李盎老师还为大家分析了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田丽老师的案例教学方法,从建立案例库到寻找案例源,田丽老师倾其所有给大家分享经验及她所了解的行内在最新资讯,“概念与理论在头脑中存在六个月,而鲜活的案例能影响一生”,田丽老师认为为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她还为大家展示了十分详细的课堂设计过程,与会老师收获颇丰。

 

微电影:为技术融入创新元素

 

通过几天电视摄影摄像技巧的培训,杨帆老师对她即将开设的电视摄影课程建设有了新的思考。在杭州举办的电视摄影摄像技巧与实战课程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学院电视系主任孙振虎教授、背景电视台文艺中心摄像科姜力科长、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导演白枫担任主讲。围绕电视电影化这一主题,主讲老师们从摄影摄像元素的内容和技术上对叙事镜头、景深等电视摄像中的一些基础元素融入了一些创新的思维,让与会的老师们受益匪浅。

 

“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技能本身已经不再是专业的体现,而意识才是关键;使得我们的影像视野和视角在不断的改变,视觉化表达成为一种趋势。”杨帆老师为大家分享道。她谈到主讲老师们分别以电视记录片、电视新闻等案例为依托,表达创新思维下注重现场感和体验感的意识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依托技术加入创新元素成为教师们的首要任务,这与分院在培养学生的思路上不谋而合,分院致力于注重学生的意识思维创新,而非仅仅停留于技术层面。

 

结合行业前沿资讯 积极拓展教学资源

 

几天的分享会中,徐思老师带来的新媒体营销和品牌推广课程资源可谓是最为实用。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的新媒体营销高级课程集合了新媒体行业界和学术界最前沿的资讯和思维,其中主讲老师们的教学课件和案例资源为分院教师们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在徐思老师的分享中,口碑传播、大数据营销以及互联网思维等成为提及最多的关键词。在日趋复杂的整合营销环境中,口碑传播开始成为影响消费者的营销关键决策,同时移动终端将迎来营销的主战场,并且随着技术手段的成熟,数据分析和数据获取手段的不断进步,也为未来营销提供高精的战略条件。在主讲老师的课程分享中,互联网思维是贯彻始终的教育话题,通过不同的案例支持,主讲老师们列举了互联网思维与工业化思维带来的教育差别,主张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意识才是站在教育的最前端。

 

徐思老师带来的除了高级课程中主讲老师们的前沿资讯,还为分院老师提供了强大的案例资源,扩展了分院内部的案例库,为教师上课拓展了教学资源。

 


                                课程中心  李佳寅  李 盎/供稿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