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4
文化传媒学院
浏览量:
12月28日下午,文化传媒学院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专家论证会在我校行政楼会议室召开。与会的校外专家有西安新闻网主编刘辉、环球网主编樊新才,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雪副教授、《艺术画刊》杂志社主编崔文川等。文化传媒学院教授慕明春教授、周秦玉教授、贾行宪教授,以及分院院长助理闫晋瑛、课程中心主任闫月英、王娟、教务处相关负责人以及专门对接文化传媒学院的招生办工作人员也参加了会议。由本次论证会由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王喜严主持。
院长助理闫晋瑛首先将分院的办学思路和专业课程向各位专家进行了介绍。她说:“我们基于未来的发展,以应用实践教学为特色,采用专业建设的模式以及学分制的手段进行人才培养。”接下来,新媒体传播课程中心副主任王娟、出版与文化创意课程中心副主任闫月英分别就修订后的2012级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汇报。
在随后展开的研讨会上,各位校内外专家对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予以了高度肯定,并就个别内容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同时,围绕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等问题,与会专家们也进行了积极热烈的讨论。
西安新闻网主编刘辉就如今的市场需求提出了一个问题:“教育应侧重于市场需求,所以实践非常重要,关于文字和技术的应用能力,涵盖面非常广,可是我们的企业还是招不到人,那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她说,“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主动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强调的是他对知识的应用性,如果一个人他可以写稿,同时他又能拍照,最好他还可以做整体的策划,这样的人才就是我需要的。”
随后针对这个问题,贾行宪、李雪和崔文川等老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没有全能的人才,一个人精通一门技术已经很不容易了,全能型的话肯定对技术的应用不是很精通。刘辉老师解释说:“我们需要的只是他对新闻能在第一时间真实的报道出来,而并不是说他的摄像水平要像拍电视那样专业。”
在会议中,环球网主编樊新才老师说:“学生的毕业作品是让学生做一本书或者一期报纸,是不是太单调了些,未来的毕业设计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企业的备刊或者客户端之类的,可以再增加其他的渠道或方式。”闫晋瑛助理解释说:“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不断调整、与时俱进的动态工作。现在是2012届,我们还会随着媒体发展的形态作出适当调整。”王喜严副院长说:“我们认为只有这样不间断的、严格的要求学生实践,这种“强制性”的实践培养模式才能让学生大学四年真正的有所收获。因为毕业作品毕竟是他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沉淀,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会议最后,有老师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性向各位专家提出:“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课程,让同学掌握这种能力”?,而专家给出的答案是:新闻敏感性本质上反映的是实践能力强弱和知识面薄厚的问题,在于学生掌握的知识水平高低,这不是技能的问题,而是一个软实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培养的积淀。
(文化传媒学院雷霆报道小组 刘利娜/供稿 范彦宏/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