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教与学

媒体融合时代讲座回顾|传统与新兴的碰撞与共生

2024.04.11            浏览量:

当今的媒体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之中,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交融、相互借鉴,全球媒体融合发展势头迅猛。自2014年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我国媒体融合实践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我国媒体已然形成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媒体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和完善。传统媒体不断向数字化、互联网化发展,而新媒体也在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上从传统媒体处借鉴了许多宝贵经验。可以说,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始终相互交织,这不仅为我国媒体行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动力,也为其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色校企共建课程,《媒体融合报道》一直以培养学生未来在真实媒体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实战能力为主要目标。2024年,正值我国媒体融合十周年之际,课程团队计划在春季学期邀请来自不同媒体行业、媒体平台的专家学者,从业界与学界的角度分别切入,集中在3月底至6月初,组织4场专题讲座,并在讲座中发布企业真实项目,以期与学生一同深入媒介环境,体验媒体融合报道的真实实践,共同探索媒体融合时代的现实情境。

 

 

01 

“骑兵团”与“猎人” 

究竟谁更胜一筹?



近日,课程邀请陕西广电融媒集团三农中心制作部副部长孙沛然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1级全体学生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作为系列讲座的首场,本次讲座受到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讲座中,孙老师从广电媒体从业者视角出发,带领学生们一起回望我国媒体融合十年历程,展望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这趟探索媒体融合道路的奇妙之旅,不仅使学生对媒体融合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孙老师开场便提到,“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巨大冲击”,但究竟为何?这个问题对学生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当今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冲击可谓人人皆知,但是若真要究其背后根本原因,大家又都摇摆不定。孙老师指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旧的传媒体系与新的传媒需求之间出现的不对等现象。

 

他说,传统媒体培养的是一批业务精湛的重装“骑士”,它的运行逻辑与“骑兵团”类似,运营成本较高,架构庞杂,但整体效率偏低。在还未受到新媒体冲击时,传统媒体曾在各个细分领域展现了卓越的表现,每个工种都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大家合力为传统媒体提供优质服务。自诞生以来,传统媒体从业者,不会考虑对手,不会考虑猎物,他们更多代表的是一种阶层,考虑的是同行内的竞争。

 

而新媒体人更像是“猎人”,他们必须考虑猎物在哪里,考虑与他共同争夺“猎物”的竞争对手。他们不像传统媒体从业者拿一份工资,服务于传统媒体,他们服务的是更广泛的用户,只有收获了目标用户,成功捕获了“猎物”,他们才能生存得更久。

 

若要问“骑兵团”与“猎人”,究竟谁更胜一筹?孙老师回答,二者的底层运行逻辑与经济逻辑有着本质区别,在当今大融合的背景下,孰优孰劣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限。“十字弩”的出现让毫无作战技巧的平民百姓也能轻而易举地“干掉敌人”,人们已然无法回到过去作战场景的现实就好比新媒体对传统媒体造成的冲击一样,一旦新的来了,人们便很难回到旧的场景之中。对于从业者而言,与其说在两者之间做一个优劣取舍,不如在理解二者本质区别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的能力,在两者间寻求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因为,从业者的职业素养最终决定了他在特定平台上的特殊价值。

 

02

节目创作背后的逻辑

整体性VS垂直性

 

年轻人将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玩转得炉火纯青,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传统电视节目毫无兴趣,却被各种形式新颖、风格奇特的新媒体节目掳获了全部注意力。为什么出自“国家队”之手的节目在与那些“民间组织”的成果PK时,还会偶尔败下阵来?对此,孙老师说,传统媒体的节目是十分具有封闭性和排他性的,因为在节目设计之初,制作人不会特别考虑其中的情绪价值。得益于超强的制作成本,这些节目可以聚集头部极为优秀的资源,可以呈现得极其精美,但大部分主要是从业者的“自导自演、自说自话”。它们遵循的原则是整体人民性,更像是艺术家大学者的一场群英荟萃,服务于全体人民、政府和社会。


 

传统媒体无论是选题还是表达都比较谨慎,而新媒体主张的是“充分表达”,其节目包容性和情绪价值都是极高的。它不像传统媒体依托的是“我想做、我要做”的节目制作初衷,而是依据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和算法总结出的“用户需要”进行节目制作。孙老师指出,新媒体平台上的许多节目制作很简陋粗糙,会经常出现一些不可能出现在传统媒体平台上的节目形式,这是因为一方面,虽然新媒体平台像“十字弩”一样,无需太多技巧人人都能快速上手,但很多新媒体从业者缺乏节目制作成本,他们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的“国家队”斥巨资打造一个节目人物形象,也无法对节目的方方面面通盘进行质量提升。他们只能聚集十分有限的精力和财力去攻克节目的某一要素,也正是因为此,新媒体节目往往具有极强的垂类人民性,它只需要满足某个领域的人民需求即可,对于那些“不在射程范围之内”的人,便不会做过多考虑。

 

在新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制作团队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作品,并确保在其可接受的范围内(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完成任务,他们需要花很大精力去平衡效率、成本和呈现效果之间的关系,以确保其作品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03

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极大补充和进阶形态

 

新媒体的兴起标志着传统媒体的一个新时代,它并非取代传统媒体,而是其极大的补充和进阶形态。全媒体应该实现全覆盖,不应该因为媒体属性不同,或者用户审美不同,造成受众的割裂。结合自己从业多年的经验,孙老师指出,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节目的制作门槛是很高的,很多节目也许立意很好,却可能仅仅由于节目团队稚嫩的制作水平而最终无法播出。

 

无论在何种场合,传统媒体的身份决定了它必须坚持弘扬主流价值观,同时在“舆论战场”上,面对任何问题始终都采取“正面出击”的形式,就好比“骑士出战”一样;而新媒体更像是一个自由市场,它直面受众,互动性极强,人人都可以在这个市场里吆喝,只要使用一个带有文化特色的元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形成全球性扩张。这股不断流动和变化的信息流,能够对传统媒体所造就的信息场做一个很好的补充,过去人们从传统媒体那里得不到的信息现在可以从新媒体处获取,同时传统媒体又为人们的认知起到了方向引领作用。

 

04

融合时代从业者的业务思维与自律能力

 

文案和创意的借鉴与再创作是新媒体节目成功的关键之一,一档节目能否成为爆款有时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孙老师强调,对于爆款作品,大家作为从业者不能只是“看完就完了”,应该以业务思维去审视这些成功之作,而这也是现在同学们普遍欠缺的意识。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要想复制爆款、打造爆款,我们需要在这个“看”的过程中主动培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创造的能力,对行业内涵、市场需求、受众心理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量,而思维是从业者能否在新媒体领域里打赢的关键。



谈到管理与监管时,孙老师强调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管理模式上的差异。他说,传统媒体的管理通常采取阶梯式的方式,即按照不同职级和层次进行管理和监督,以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和效率的提升。而新媒体的管理成本相比传统媒体要高出许多,这主要是因为新媒体的运营结构更为扁平化,内部运作逻辑更为简单明了,因此它无法像传统媒体那样实施阶梯式管理。在新媒体领域,一般的监管逻辑就是“要么生存、要么消亡”。从业者可能因为一次违规而彻底消失在他为之努力许久的舞台上,因此,新媒体从业者必须时时刻刻进行自查自纠,他们将被迫更加勤奋、自律。

 

05

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思考

 

碰撞融合是必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媒体行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演进。新媒体的迭代是一个交替进行的过程,它必将不断留下经典作品,不断挖掘出更多人才,影响着整个世界的舆论场和大众认知。随着新媒体声量的不断上升,它也在与传统媒体形成一种新的稳态,以期达到动态平衡。

 

公告和坊间传闻共同组成了一个新的全媒体生态样式,而那些与新趋势相抵触的传统媒体样式注定会被淘汰。艺术家和媒体人也被迫与受众一起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组合体,就像寄居蟹与海葵之间的共生关系一样。

 

在新旧媒体共存的时代,面对未知的明天,媒体从业者应该始终保持透彻的思考和创作精神,不断追求创新和进步以应对媒体行业的不断变化和挑战。

 

 

06

产学教研讨论会齐头并进

 

讲座结束后,《媒体融合报道》课程团队借此机会,与嘉宾就本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双方就如何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展开思想碰撞。

 

行业嘉宾孙老师认为,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实用型课程,《媒体融合报道》课程需要紧跟行业实践发展,不断引入新的内容模块,增设实践项目,在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实践紧密结合的前提下,以更丰富的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针对如何通过真实企业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孙老师也向课程团队分享了大量自己从业多年的实际案例和经验,从参与策划、内容生产、运营传播和商业价值等各方面进行深入解析,对本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提出建议和意见。他说,通过案例分析、项目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是一方面,另一个更为关键的方面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个素养包括方方面面,未来只拥有精专的某一项能力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今后的媒体从业者,学生还需要具备业务思维、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商业思维等综合素质。

 

通过此次深入探讨和交流,课程团队收获了丰富的经验和启发。本次与业界的对话为今后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借鉴,会后,双方还就今后的合作展望进行了讨论,寻求产学研合作的可能性,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行业资源,推动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双向融合。

 

供稿/ 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

图片/ 网络与新媒体教研室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