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0 浏览量:
——
编者按:
当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开始一段全新的学习旅程,课堂既是他们“勾连”学科专业发展历程与职业技能的“链接”,也是他们“窥见”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真实面貌的“通道”。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有言:“小立课程,大做功夫”,这里的“课程”虽含有功课及进程之义,但其主张学科内部整合与课程整合,强调学习活动与实践的理念,却与我们当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不谋而合。
那么,对于以“专业型、技能型”为特征的传媒类专业而言,一门优秀的课程应该是什么面貌?你将在多彩的学习生活中遇见怎样的课程?这次,我们集合了文化传媒学院4个本科专业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全面立体的展示。这些课程中,既有打破传统课堂以“项目式教学”为特色的《综合实践创作》,也有《摄影与摄像基础》《流媒体视音频创作》《视觉设计与传播》等体现艺科融合、产教融合的课程;还有特别符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跨专业特征的《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和注重课程逻辑、体现专业知识体系的新闻学专业课程集群。
我们试图用这些课程展示,还原文化传媒学院的“教学现场”,带你发现和认识有趣有料的传媒课堂——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新闻学
Journalism
新闻学作为文化传媒学院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一直以来坚持培养适应媒体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需要的“全媒体”综合应用型人才。新闻学专业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专业活动、产业化课程、工作坊等手段,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多形态的整合传播,从内容生产延展到社会推广,有效提高学生应对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和表现力。
媒介文化
Media Culture
“鱼是否知道自己是湿的?”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曾经这样问,他的回答是“不知道”。
媒介与人的关系,正如鱼和水的关系,在新媒体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媒介深深地渗透融入人类社会,不断制造着文化奇观,甚至重塑着我们的认知。因此,认识当代文化,了解媒体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客观地解释各类传播现象及隐藏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媒介文化》课程是文化传媒学院的专业选修课,课程团队成员包括施露、屈雯静、夏文清三位老师,课程主要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开出。在此阶段,学生已经完成了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和思考力。在OBE理念的引领下,《媒介文化》课程从三个维度进行探索与创新。
课程目标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世界在不断改变,最优课程的目标也应随之改变”,结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的学习阶段,《媒介文化》课程将教学总体目标分解为五个具体课程目标:一是了解媒介文化的基础理论,认知其背景和意义,具备知识能力;二是能够根据媒介文化理论对媒介文化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和分析,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三是掌握传播学基本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四是能够创新和丰富媒介文化内容,具备多元发展能力;五是能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具备合作能力。
课程目标
基于课程目标,将教学分为理论探究、文化专题、研究实践三大模块。理论探究模块侧重通过情境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方式引入媒介文化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媒介和文化的关系;文化专题模块拟邀请业界和学界的专家等为学生注入新鲜的文化视角,拓展思维边界,挖掘思考深度;研究实践模块则侧重传播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融合运用到媒介文化现状的分析中去,完成研究对象的文字性研究材料或可视化文化成果,达到课程目标。
三大教学模块
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接受程度,增加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在课程案例及专题的选择上侧重和学生相关性较强的内容,将直播、广告、弹幕、粉丝、短视频、动漫、网络IP剧等作为突破口,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讲述,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情操性为一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为学生搭建理论和现象之间的桥梁。此外,基于新文科的根本要义“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课程利用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等特殊节点,结合中国社会文化实践案例,对应讲授女性主义、青年亚文化、城市文化等专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客观理性地思考相关媒介现象,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课程案例选择上侧重和学生相关的社会热点议题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入性、践行性等,教学中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项目式学习)和TBL(Team-Based Learning,团队式学习)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对问题展开探究式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涵盖文献及资料阅读、媒介现象观察、统计调研、思考讨论、报告撰写、课堂汇报的系列动作。
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观察和调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尝试运用理论和方法去思考和解读。在教学中,运用畅课等技术手段,线上线下结合,通过课前资料学习、课中讨论互动、课后作业测试等各环节拓展原课堂的空间容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课堂讨论与课外调研
学生的产出也丰富多彩,通过在不同媒介平台发布个人简介,产出短视频和海报;通过对直播观看、数据统计和资料阅读,产出直播研究报告;通过对受众的调研,了解青年群体的媒介接触情况,产出共青团媒体的研究报告等。以学生为中心,弱化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向注重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方向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学生作品
在学期中,邀请行业专家进行授课,从行业视角讲述媒介文化现象,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丰富学生的认知,建立学生和社会真实场域之间的连接。
从学生作品中,能看到学生对世界的关注和个性化的表达,他们正在以自己的方式诠释和践行着新的媒介文化产品。而《媒介文化》课程作为一门较为年轻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在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以终为始,探索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借由这门课程,深刻理解和批判媒介,通过媒介文化的价值引导,提升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并能运用媒介表达文化自信。
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新闻学专业课程组始终关注国内外传媒行业发展趋势,面向信息传播、商业传播、文化传播的“大传播”领域,聚焦优质内容生产和信息整合传播,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应用型高校活力课堂。
撰文/ 新闻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