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新闻动态

“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有效课堂”系列工作坊回顾② | “重构与再造: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探索”

2024.05.28            浏览量:

教育的真正目标,不仅仅是学问的积累,更是人格的塑造。

——蔡元培

 

2024年5月22日,文化传媒学院“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有效课堂”系列活动第②期在教学南A208顺利开展。文化传媒学院副院长曹小娟副教授、院长助理樊荣副教授及全体文化传媒学院专职教师共同参与。讲座邀请嘉宾为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姚聪莉教授,内容主要围绕大学课程中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展开,秉持文化传媒学院传播学科的专业性,增加课程吸引力,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学习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姚聪莉

 

西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陕西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主持国社科以及其他科研项目50余项,主持教育部等教改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及参编著作6部,获陕西哲社科、人文社科、教学成果奖等奖项13项。

 

 

01 内容回顾

 

 

讲座伊始,院长助理樊荣老师对“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有效课堂”系列活动进行了简单介绍,简要回顾上一期课程检视工作坊活动。基于校级思政课程申报、国内思政课程竞赛要求以及教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姚教授向我们介绍了课程思政内涵及其价值、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堂、如何有效推进思政课程的实践和如何培育实践成果等四方面内容。

 

01 课程思政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在大学课程中,思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姚教授点明了思政教育不仅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途径。在大学课程中加强思政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战略,增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其实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政”,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该以思政元素促课程建设,以思政元素来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的内涵应以知识传授为核心,能力培养为路径,通过专业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自身与他人、社会、民族的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确定人生价值,明确人生志向。

 

 

02 如何挖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不是“课程”与“思政”的简单叠加,而是要遵循知识、历史、实践、需求的逻辑,“润物细无声”地贯彻思政教育。每一门课程纵向发展和横向扩展都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涌现出的学科故事蕴含丰富的思政资源。姚教授强调,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挖掘学科与专业的科学家或模范人物事迹、重大工程和核心技术攻关等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自强不息等思政元素。对于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个问题,姚教授提到了三种方法:

 

一是教材要“基因式”植入思政元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做到教材改革先做先行,注重思政元素融入的深度。

 

二是教案要“生态式”融入思政元素,教学方案要突出价值塑造导向,把握融入的温度。

 

三是教法要“化学式”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提升融入的效度。当学生表现出强烈好奇、兴趣高涨时,教师要继续抛出问题,请学生作答后再作深入讲解;而当学生表现出生理疲倦时,教师可以运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小视频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获得最佳教育效能。

 


03 如何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

 

关于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实践,姚教授提到了两个方法:

 

转变教学思维。美国课程理论专家多尔曾经指出知识达成价值的三种结构路径:科学性、叙事性、精神性。科学性是基本要求,要求揭示课程知识所隐藏的原理与思维方式;其次是叙事性要求,即注重课程过程中的经验参与和情境依赖;最后是精神性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感悟与觉醒等意义建构的过程获得课程知识内隐的精神和文化意义。

 

走向深度学习。加拿大学者艾根探讨了深度学习的原则与路径,提出了深度学习的三个标准。艾根对教学活动与学习过程做出了新的阐释:扩展知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将深藏于知识的表层符号和内在结构之下的道德与价值意义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生命体验建立深层关联,挖掘知识所凝结的思想要素与德性涵养,通过转化促进学习者个体的精神发育。

 

 

04 如何评价并培育实践成果?

 

深入有效地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还需要科学评价并培育实践结果:

 

第一,健全课程思政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趋势,即思想行为变化、理论知识内化和实践转化,而非仅是知识的习得。要把学生评教、专家评教、教师自评三者相结合,综合运用先量化评价后质性评价的“二次评价”模式,对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教学能力和育人情怀、教学成果等多元维度作出系统、全面的评价,促进师生全要素发展、全人格成长。

 

第二,建立多元多样化评价体系。在课程评价上,应纠正唯量化的偏向。需要将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综合运用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等多样的评价方式,细化对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

 

 

 

02 Q&A

 

 

Q:“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学生需求,但老师在教学中该如何精准分析呢?”

 

A:“不管是有利的学情还是不利的都是十分有价值的,教师可以借助二分法、归纳法、问卷调查、课堂观察等多种方法。对学生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可以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制作表格,将学生的学习表现、态度进行总结;对教材的分析可以加强深度和广度,对前言绪论等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寻找这部分可以帮助到课程设计的方法,同时也可以研究学生曾经学习过的课程教材,从中获得一些感悟。总之,应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进行学情分析。”

 

Q:“在推进课程思政的授课之后,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A:“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是很难评价的,课程思政是一个隐形的教育过程,内化为我们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分析题测试等,在活动过程中观看学生的行为是否有改变,看学生作答能否体现出思想的变化。但是这些对老师的要求也变得更高,老师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对课程环节进行设计,特别强调,课程思政与知识是相伴而生的,不能忽视知识的主体作用。”

 

 

最后,院长助理樊荣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通过深入的讲座分享,课程团队丰富了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知,对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好课程思政也得到了极大的启发。这为各位文传教师今后教学工作的改革方向提供了重要思路和借鉴,有利于引导教师更深层次地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

“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有效课堂”系列活动

 

为有效提升课堂实效,本学期文化传媒学院策划了“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有效课堂”一系列相关主题活动,帮助老师们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落地的有效策略和方法,请期待文化传媒学院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为实现全面育人目标,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撰文/ 孙嫚 关景文

图片/ 梁子萱

学校地址: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东仪路8号    


Copyright 2017 Xi'an Eurasia University , All Rights Reserved , 陕ICP备13005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