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9 浏览量:
2023年,文化传媒学院持续关注那些文化领域相关新趋势、新观念。本期栏目汇总了2023年度6期特刊话题,其中包含对重返大众视野“女性主义”的思考、对“数字”环境中阅读方式的建议、对以ChatGPT为代表生成式AI技术的多维度分析。同时也涉足探索科技对传统教学领域的革新、复盘新生“个性化”训练营体验、建设传媒与商业交互合作的先进理念。
#三月特刊#
三八国际妇女节:
身为女性是一场值得称颂的冒险
“在当今,身为女性是一场值得称颂的冒险。”被称为“世界第一战地女记者”的法拉奇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到。在这场冒险中,只要结构性不平等的现状依然存在,性别议题就拥有讨论的必要。
从2月开始,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策划、发起了系列“专题推送”,将视野投向书籍、电影里那些属于女性的身影。尽管书写女性的书籍、以女性视角为主的电影,都只是占据万象女性群体状态中的一隅,我们相信,面对女性议题,话语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动。
#四月特刊#
在长达数月的阅读景观中,
践行传媒想象
在某种程度上, 数字媒体重塑了当代人的阅读习惯, 不断切换的电子屏幕逐步取代了纸质书籍,成为新的阅读载体,大量同质化、碎片化、浅表性的信息充斥于网络世界,“知识失能”随之成为一种普遍倾向。但或许,也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今天这般,让我们重新获取到如此切身的感受, 仿佛从休眠中醒来, 重新开始感知生活的维度,重估自我与时代之间的价值。
因此,文化传媒学院以人文社科情怀做题, 呈现一场长达数月的“阅读实践&传媒想象”, 借此串联起各自生长却又彼此攸关的时代议题, 从年度书单述评、本地书店指南,到女性主义书籍推介、AIGC时代解读,再到Pop-up限时书店开幕,这场实践行动中, 学科热忱与学习思维相互映衬, 点亮着阅读时代的光亮。
#五月特刊#
与时代对话——
AIGC新时代的传媒教育
“我们需要意识到,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它并不能替代人类思维和创造力。虽然ChatGPT技术可以提供很多便利和效率,但它并不能代替人类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因此,我们应当看到在AIGC热潮下,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实现人机共生、协同发展。关注人工智能所面临的数据、隐私风险以及道德伦理、法律等问题。另外,也有生成式AI所引发的知识产权问题,机器生产内容的版权归属以及内容所引发的道德伦理问题,也成为当下迫切需要关注反思的问题,相关法律法规也亟待健全。”
#六月特刊#
当教学回到“现场”:
用实践注解多元化的学习之旅
这次,我们集合了文化传媒学院4个本科专业的多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全面立体地展示。这些课程中,既有打破传统课堂以“项目式教学”为特色的《综合实践创作》,也有《摄影与摄像基础》《流媒体视音频创作》《视觉设计与传播》等体现艺科融合、产教融合的课程;还有特别符合“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跨专业特征的《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课程和注重课程逻辑、体现专业知识体系的新闻学专业课程集群。
我们试图用这些课程展示,还原文化传媒学院的“教学现场”,带你发现和认识有趣有料的传媒课堂——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十月特刊#
文传迎新季——
踏进实践活动课堂“掌舵”
传媒圆梦“航向”
教育并不限于书本,发现世界是开阔视野的关键。“教是为了不教”,校园文化的共创、共享能够唤醒学生持续发展自主性。教学的目标在于增强学生自我发展、社会服务、世界观构建三者的黏着性,利用专业角度思维衍生出多维度、多层次的可能性来实现学生个性化成长。
基于此,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于九月开学季启动了新生训练营。多样形式的新生破冰、专业解读活动使学生在进行跨学科协作、追踪项目落地时,能够切实体悟到成就的实感。同时为了提高新生的自身适应力与认知发展需求,一系列的“School Walk”“City walk”和“Subject Walk”也应运而生。
#十二月特刊#
传媒与商业携手 激发融合新赋能
城市经济导报社社长、总编辑孙文生提出传媒商业化的三大支撑为“资本”“科技”和“人才”。商业化的合作趋势对传媒业态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融合两方优势是相辅相成的前提。“数字化”的跃进是传媒行业的必要途径,如AIGC“跨界”般,新的探索为打破“信息茧房”、促进行业创新谋得一条全新路线。
文化传媒学院于11月开始,开展了系列专家论坛、研讨沙龙等开放式活动。4场专题报告与1场圆桌论坛,充分融合了传统和新兴媒体的观念,并强调了传媒发展中创新融合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传媒人才”?明确内容认知、具备实践素养、全面技能学习是第一步。传媒与智能化接轨,借助商业推力培养人才、发掘传媒新赋能是我们的下一步。
撰文/ 张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