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9 文化传媒学院 浏览量:
6月15日下午三时,我校文化传媒学院2015级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在教学楼A座411会议室顺利举行。参加本次论证会的老师有文化传媒学院院长慕明春教授,院长助理闫月英老师,教务部主任张淑云老师,,课程中心专职教师罗丽霞老师、徐思老师,专家顾问贾行宪老师、周琴玉老师、徐艺源老师、申玲玲老师。
文化传媒学院将于今年九月特设两个新专业,分别是数字出版专业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本次会议主持人,闫月英老师首先从专业开设背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专业职业岗位等四个角度针对两个新专业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数字出版专业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同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市场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闫月英在讲解中也指出,开设这两个专业的高校非常少,我校是西北地区第二所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关于这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也是通过调研较早开设此学科的学校以及走访相关企事业单位来制定的。
对于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与会的老师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申玲玲老师认为数字出版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够突出专业特色,其中有些课程内容出现重复和交叉;而文化产业属于小众课程,分设三个专业方向的可行性还有待考虑。贾行宪教授表示这两个专业课程开设的确过多,并直言:“不要怕课程开得少,先开专业定位最准的课程,给老师和同学都留出往后可以调整的富余量,要记住越少越精。”徐艺源教授则直接提出,从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角度考虑,应压缩理论性课程,以便于传授更多技术型知识。张淑云老师同样认为新专业授课应重视案例分析和实例操作,同时她又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指出,课程设置过细或过零碎也会增加任课老师的负担,而其中有些课程也需要外聘教师。罗丽霞老师表示应更慎重安排开课的前后顺序,理清各课程间的承接关系,打好基础对后续的学习会更有帮助。周琴玉和徐思两位老师则一致表示,其中很多课程名称非常“高大上”,但学生可能并不能够正确的理解,可以给课程添加一句话进行说明。
慕明春院长在听过各位老师的发言后,提出了“四性”,分别是“通用性”、“区分性”、“基础性”和“前沿性”。关于“四性”,慕院长是这样阐述的:不同专业课程之间要相互贯通,但各个专业内容又要区分清楚,突出特色,避免重复。“现今社会,技术更新太快,追着知识跑是永远也追不上的,只能不断学习,并适当淡化专业区分。同时要关注各名校发展趋势,增强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同时考核方式应避免‘死记硬背’”。慕院长还说道:“在选课上可以采用跨专业跨年级的选课模式,为有能力快速成长的同学提供通道”。这个想法得到贾行宪教授的高度赞同。“我们在教育人才方面,除了让同学们了解行业的法律法规,更应重视职业道德的教育导向。”慕院长如是说。
论证会不知不觉接近尾声,闫月英老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今天的内部论证会结束后,还会有外部论证会。最后根据各老师的建议并结合本院实际情况拟定好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案。
西安欧亚学院文化传媒学院雷霆特别报道小组 杨晨/供稿 刘夙培/摄影